乐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车站后巷的日常景象
乐山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像另一个世界。和前面广场上熙熙攘攘、拖着行李箱的匆忙景象完全不同,这里的时间仿佛走得慢了好几拍。我刚拐进来,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扑面而来,差点让我忘了自己刚从出站口走出来。
巷子不宽,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房子。一楼几乎都改成了小店,卖啥的都有。五金店的老板正和邻居下象棋,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理发店的老师傅不紧不慢地给客人刮着脸,手法娴熟得像在完成一件艺术品。空气中混杂着饭菜的香味、旁边茶馆飘出的茶香,还有一点点潮湿的、老房子特有的味道。
再往里走,一个旧书摊吸引了我的注意。摊主是个戴着老花镜的大爷,正捧着本泛黄的《乐山志》看得入神。我蹲下来翻看,发现不少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和杂志,书页都卷了边。大爷头也不抬地说:“随便看,五块钱一本。”我买下一本旧地图,他这才露出点笑意,小心翼翼地用旧报纸给我包好。
车站后巷的人间烟火
要说这车站后巷的日常景象,最鲜活的部分大概就是那些小吃摊了。下午四点多,摊主们陆续推着车出来准备晚市。卖豆腐脑的大婶手脚麻利地摆好配料,炸土豆的年轻夫妻一边切土豆条一边说笑。有个卖叶儿粑的小推车前排起了小队,蒸笼揭开时,白色的水汽混着糯米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让整个巷子都变得温暖起来。
我在一个卖咔饼的摊前停下,要了一个。做饼的大哥动作流畅,揉面、烙饼、夹入蒸好的粉蒸肉,最后淋上一勺红油。“在这摆了十几年咯,”他一边忙活一边说,“好多赶火车的人都会专门绕过来买一个带上车。”我咬了一口,饼皮酥脆,里面的粉蒸肉香软入味,确实值得专门跑一趟。
巷子深处有家老茶馆,几个老人围着方桌打长牌,手边的盖碗茶冒着丝丝热气。他们说话带着浓重的乐山口音,我仔细听才能听懂几句。说的是谁家的孩子在成都买了房,还有今年天气比往年热之类的生活琐事。墙上挂着的老式挂钟滴答作响,在这里,时间好像真的可以慢下来。
天色渐晚,路灯一盏盏亮起来,在地上投下昏黄的光晕。下班的人骑着电动车熟练地穿行在窄巷里,偶尔按一下喇叭。各家厨房里传来炒菜的声音和香味,孩子趴在杂货店的柜台上写作业,老板娘在旁边边摘豆角边轻声辅导。这些看似零碎的画面,拼凑出了车站后巷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离开时我又回头看了一眼,巷子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安宁。火车站前广场上依然人来人往,而这道矮墙之后,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天地。这里藏着乐山最朴素、最接地气的一面,不需要任何修饰,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