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乐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校门口暗号现状如何
博乐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
前几天路过博乐学校,看着那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大门,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当年我们私下流传的那些“暗号”,现在还有吗?这个想法一出来,自己都觉得有点好笑,但又忍不住想探个究竟。
说起学校门口的暗号,那可不是什么特务接头。其实就是我们学生之间的小默契。比如,特定节奏地敲敲文具店的门框,老板就知道是老主顾来了;或者几个简单的词语对答,就能认出是不是“自己人”。这些小把戏,给平淡的校园生活添了不少乐趣和一点神秘感。
为了找到答案,我特意挑了个放学的时间,又去学校门口转了转。现在的校园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气派的大门,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他们聚在一起,聊的大多是游戏、短视频和网红。我竖起耳朵仔细听,眼睛也在努力寻找,但那种需要靠语言或动作来确认身份的“接头”场面,好像真的没见着。
想想也是,现在联系多方便啊。有什么事,微信群里喊一声,或者直接打个视频电话,什么都清楚了。我们那时候,没有手机,想约着一起去小卖部,或者传递点“秘密情报”,可不就得靠这些当面约定的“校门口暗号现状”嘛。那种小心翼翼、对上了眼神就心领神会的快乐,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体会了。
我跟门口一位等着接孙子的老大爷聊了几句。他在这儿住了几十年,看着我说的就笑了。“早没啦,”他摆摆手,“现在孩子多精啊,玩的东西也高级。你说的那个,是老黄历喽。”他的话,让我心里基本有了底。
不过,你说这些小玩意儿真的彻底消失了吗?我倒觉得不一定。形式可能变了。也许他们的“暗号”藏在了游戏术语里,或者某个只有他们才懂的网络梗里。他们可能不再需要靠敲击和密语来确认身份,但在某个小众的社交圈里,一定还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外人听不懂的交流方式。这算不算是新时代的“校门口暗号现状”呢?
这么一想,心里反而释然了。每个时代的学生,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记忆和联系方式。我们那时候的暗号,是属于我们那代人的青春密码。现在孩子们的联络方式,或许更便捷、更电子化,但那份属于同龄人之间的小小默契和圈子文化,我相信,本质上是换了一种模样,依然存在。
夕阳西下,学生们渐渐散去。我看着他们活泼的背影,感觉那个对于“博乐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的问题,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校园门口永远都在上演着属于那一代人的、充满活力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