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100米内学生约,邻近学子邀约相聚
最近路过揭阳实验中学附近,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校门口奶茶店的小黑板上写着“放学后羽毛球局缺俩人”,旁边便利店玻璃窗贴着“周末图书馆自习组队”的便签条。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让我想起自己读书时扯着嗓子在走廊喊人打球的场景。
现在孩子们可真会玩啊,百米之内就能把活动安排得明明白白。这种揭阳100米内学生约的模式,倒是给枯燥的学习生活添了些许色彩。隔壁小区陈姐家读高二的儿子,上周就是通过这种约见方式,和同年级几个男生组成了物理学习小组。听说他们约在离学校就隔条马路的甜品店,点份芋圆就能聊上两小时的电路图。
百米之内见真章
说来也巧,前天在人民广场散步时,碰见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坐在长椅上热烈讨论。凑近听才发现是在准备辩论赛,带头的女生手机里存着刚从学校打印店新鲜出炉的资料。这种邻近学子邀约相聚的场景,突然让我意识到,原来有效的学习交流未必需要大动干戈。
我家楼下的文具店老板最近在柜台摆了块小白板,专门给学生发布各种邀约信息。有想找棋友下象棋的,有想凑人买教辅拼单的,甚至还有想找人一起晨跑的。这些零零总总的邀约,最远的也不过走到对面公园。这种揭阳100米内学生约的方式,既省时又省力,倒是挺符合现在学生快节奏的生活。
记得我们当年要组织个班级活动,得提前一周开始联络,光是确定集合地点就要打十几个电话。现在好了,放学铃声一响,几个要好的同学在校门口树荫下碰个头,五分钟就能把周末安排敲定。这种便利确实让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频繁了。
不过这种邻近邀约也得讲究方法。听说有些学生开始用不同颜色的便签区分活动类型:粉色代表娱乐活动,蓝色代表学习小组,绿色则是运动相关。这样一目了然,不会把想打篮球的同学误拉进数学题讨论组。
这种百米范围内的相约,意外地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上周在社区文化中心,看见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做手工课作业。聊起来才知道,他们原本只是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因为都住在附近小区,经常相约来这里写作业,现在都成了好朋友。
或许真正的友谊就是这样,不需要翻山越岭的奔赴,而是课间十分钟就能见面的踏实。就像现在很多学生说的,最暖心的莫过于发个消息说“心情不好”,对方回复“下楼,我在小卖部门口等你”。
这种邻近学子邀约相聚的模式,渐渐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就连学校老师也开始鼓励这种学习方式,据说高叁班主任何老师还特意把教师休息室旁边的空教室开放给学生作为讨论场地。
看着这些年轻的身影在百米范围内编织着自己的社交网络,忽然觉得这座小城的教育氛围变得格外生动。不需要刻意营造,这种自然而然的相约,反而让学习生活变得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