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私人工作室快餐,黄石私人定制工坊简餐
最近路过城东老街,发现巷子口新开了家「黄石私人工作室快餐」,暖黄色的灯光从落地窗里透出来,隔着玻璃能看见操作台上摆着新鲜的迷迭香。说来也巧,隔了两条街的文创园里,挂着「黄石私人定制工坊简餐」木招牌的铺子也刚开业。这两家名字像双胞胎的店,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抱着好奇心,我先走进了工作室快餐店。穿亚麻围裙的姑娘正在给外卖盒系牛皮纸绳:“咱家肥牛饭的酱汁熬了叁个钟头呢。”她顺手打开保温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多个饭盒。隔壁桌的上班族边划手机边嘟囔:“比连锁店多花五块钱,但能吃到现煎的鸡腿肉…”话音未落,后厨飘来烤蒜蓉的焦香,像小时候奶奶在灶台前翻炒的味道。
定制菜单里的温度
转到工坊简餐那天下着细雨,店主正在小黑板上写今日特供。穿格子衫的程序员指着菜单问:“牛排能换成油醋汁吗?”系藏蓝围裙的厨师从料理台抬头一笑:“给您搭个芒果芥末酱试试?今天刚到台的澳芒。”玻璃罐里腌制的紫甘蓝咕嘟冒泡,墙角的旧木柜堆着顾客寄存的专属餐具——刻着“王会计”的竹筷,画着卡通猫的搪瓷碗。
穿校服的男孩熟门熟路摸到角落卡座:“叔叔老规矩!”十分钟后,撒着海苔碎的亲子丼冒着热气上桌,碗边还卧着两颗他最爱的话梅小番茄。这种默契让人想起大学时常去的食堂窗口,打饭阿姨永远记得你爱用汤汁泡饭。
两家店其实师出同门。主理人曾在星级酒店当了十年主厨,去年辞职时发了条朋友圈:“想用贵十分之一的成本,做有呼吸感的食物。”现在他清晨四点去郊区菜场挑菌子,午市在后厨颠勺,傍晚蹲在店门口给流浪猫拌猫饭。有次我看见他盯着外卖员电动车上的保温箱发呆,后来才知道他在试第十版包装——既要保住锅气,又不能让蒸汽弄蔫青菜。
黄石私人工作室快餐最近出了款剁椒鱼头饭,用的是江西老师傅手作的剁椒。那天我正碰上供应商来送货,老师傅扯着嗓门喊:“给你们留的这坛子埋过槐花!”后厨小伙计偷偷告诉我,为找合适的辣度,主厨把自己关在仓库尝了十七种辣椒,第二天肿着嘴唇去幼儿园接孩子,把小朋友吓哭了。
转角工坊的玻璃房里挂着温度计湿度计,像实验室又像外婆的厨房。定制菜单上铅笔字迹密密麻麻:“李小姐痛风期套餐”“张爷爷去花生版担担面”。留着波波头的常客说,有次她加班到十点路过,发现店主还在熬山楂酱:“他说明天要做冰糖肘子,市场上的成品酱太甜。”
现在很多餐饮店爱讲标准化,可黄石这两家铺子偏在细节里藏惊喜。就像昨天工坊的隐藏菜单突然多了酒酿圆子,只因买菜时撞见挑担子卖老糯米的农户。工作室快餐的外卖袋里偶尔会夹着便签,用马克笔画着今天采购的蔬菜长相——虽然配送途中被蹭花,但拆包装时总能让人愣神笑出来。
暮色渐浓时,两家店的灯光在雨水中晕成毛茸茸的光团。穿西装的男人拎着保温袋匆匆走出工作室,工坊里穿校服的女孩正把酸奶瓶放回特定的木格。这座城市里,总有人愿意为带着手温的食物停留,就像灶台上那锅永远咕嘟着的例汤,你说不出具体哪里特别,但就是替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