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校门口暗号现状如何
乐平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
前几天路过乐平小学,正赶上放学,门口那叫一个热闹。家长们伸长脖子等着,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扑出来。这熟悉的场景,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心里突然冒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念头:现在这帮孩子,放学碰头的时候,还会不会用我们当年那种“暗号”呢?
记得我们那会儿,“暗号”可是个了不得的东西。它可能是一句动画片里的台词,比如猛地对上一句“铠甲勇士,变身!”,对方要是能接上,那就是自己人。也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小动作,比如互相碰一下书包带,或者眨叁下眼睛。那时候觉得,拥有一个只有小圈子里的人才懂的联络方式,简直酷毙了,有一种成立了秘密小队的神秘感和归属感。
那么,乐平学校门口的暗号,现在到底还有没有呢?为了弄明白这个事,我特意跟几位来接孩子的家长聊了聊。一位妈妈听我这么问,先是一愣,随后就笑了:“现在谁还用这个呀!孩子们都有电话手表了,有什么事‘叮’一下就直接说了。”旁边另一位爸爸也附和道:“是啊,约着去哪儿玩,直接在微信群里喊一嗓子就行,方便得很。”
这么一听,好像传统的、带着点神秘色彩的“口头暗号”,确实是被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取代了。电话手表一按就能通话,微信群里的消息瞬间就能传达给所有人,这种效率,是过去那种需要面对面、悄悄传递的暗号没法比的。这大概就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必然变化吧,沟通的成本变得极低,那种因信息不畅而产生的、需要靠暗号来确认身份的“仪式感”,自然也就慢慢消失了。
不过,事情好像也不是绝对的。我跟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聊起这个话题,她倒是提供了一个挺新鲜的视角。她说,现在孩子们玩的“暗号”,形式变了,但内核好像还在。比如,他们会共用一些网络上的流行梗,或者是一段短视频里的热门动作。两个人互相一说一看,会心一笑,那种“你懂的”的感觉,跟我们当年对暗号的效果差不多。这算不算是暗号在新时代的一种进化呢?
这么看来,乐平学校门口的暗号现状,还挺有意思的。你说它没有了吧,那种属于孩子们之间的、独特的交流方式和圈子文化,似乎又以新的形式存在着。你说它还有吧,那种我们记忆中带着泥土和弹珠气息的、原汁原味的“口令”,确实是很难再见到了。
站在学校门口,看着这些10后的孩子们,他们沟通的方式比我们那时先进太多了。但我心里还是忍不住有点怀念,怀念那种需要凑到耳边,压低声音说出特定词语的郑重其事。那种笨拙的、低效率的,却充满了童年纯真想象的联络方式,或许真的已经留在了过去。时代总是在往前走,孩子们的游戏规则和交流密码,也注定会不断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