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区域有类似称呼
昆玉大学城西门外那片老房子,也不知道从哪一届学生开始,被叫成了“炮楼”。这名字传得久了,连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没几天也学会了这么指路——“就在那个炮楼后面,新开了家麻辣烫!”
其实这片建筑,就是几栋九十年代末建的居民楼。当年可能也算体面,如今外墙的瓷砖掉了不少,楼道里有点黑黢黢的。楼与楼之间挨得特别近,从这家的阳台,几乎能伸手碰到对面那家的窗户。这大概就是“炮楼”这个称呼最早的由来了。不过,你要是真以为这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那恐怕要失望了。学生们这么叫,更多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调侃,一种地域身份的认同,好像在说:“喏,那片儿,是我们的地盘。”
“炮楼”里的烟火气
白天,这里静悄悄的。可一到傍晚五六点钟,仿佛摁下了某个开关,整个区域就活了过来。最先飘起的是各种食物的香气。卖烤冷面的小推车吱呀呀地出来,鸡蛋打在铁板上,“滋啦”一声;隔壁水果摊的老板娘熟练地给菠萝削着皮;再往里走,复印店的机器嗡嗡响着,赶着打印论文的学生排起了小队。这里的东西不讲究精致,但绝对实惠。十五块钱能吃撑的麻辣香锅,十块钱叁双的棉袜,二十块理一次的发……这些构成了学生们课堂之外,最真实、也最踏实的生活图景。你站在那儿,能听到的全是讨价还价声、熟人碰面的招呼声,还有篮球拍在水泥地上的“砰砰”声,充满了粗糙的生命力。
有趣的是,围绕着昆玉大学城,这种带着点戏谑的称呼不止一个。往东走两个路口,那片新建的、外墙刷成明黄色的公寓楼,被学生们叫作“小炮楼”。再远一点,靠近地铁站的那几栋商住两用楼,因为里面开了不少桌游店和小型碍罢痴,干脆得了个更响亮的别称——“副炮楼”。你看,这不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称呼谱系嘛。主炮楼、小炮楼、副炮楼,叫法虽然不同,但指代的都是大学辐射圈内,那些租金相对便宜、生活便利、承载了学生大量课余时光的空间。这些地方,是校园生活的延伸,也是许多人初入社会前的一个缓冲带。
我有个朋友大刘,大叁就在“炮楼”里租了个单间准备考研。他说,最喜欢晚上复习到头疼时,站在窗口往下看。楼下是喧闹的人间烟火,远处是静谧的、亮着零星灯光的大学教学楼。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站在一个临界点上,一边是纯粹的、作为学生的过去,一边是复杂的、即将到来的未来。“炮楼”这个名字听着不太雅,却意外地成了很多年轻人一段重要人生的见证者。
当然,也有人不喜欢这个叫法,觉得太粗俗,或者担心会引起误解。但这名字就像野草,一旦长出来,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属于官方命名,却靠着学生们一届一届的口耳相传,牢牢地钉在了这个地方。或许再过些年,这些老楼会被拆除,盖起崭新的商业中心。到那时,“炮楼”这个称呼,大概就会和无数人的青春记忆一起,被封存在往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