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个旧缺少快餐娱乐场所
个旧人的周末困惑
上周六晚上,老同学小李拖着行李箱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口。他在外地工作多年,这次回个旧办事,非要我带着体验夜生活。我握着手机划拉了半天,突然有点懵——要找个能痛快玩会儿又能快速解决吃饭的地方,居然想不出个所以然。
我们沿着金湖西路走了二十分钟,路过几家装修精致的餐厅,可人家正打烊收拾;转战老城区,烧烤摊倒是还开着,但烟雾缭绕的环境实在不适合久坐聊天。最后只好买了些卤味,悻悻然拎回家里就着啤酒吃。小李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个旧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啊,想找个像外地那种游戏厅带简餐的,或者能打两局台球顺便吃个炒饭的场所都没有。”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表妹放寒假回来,也是嚷嚷着没处去。年轻人想要的无非是个能闹腾、上菜快、价格亲民的社交空间。她同学在昆明读书,常说那边有那种能玩桌游的奶茶店,或者结合轻食的电子竞技馆,人均几十块就能待整个下午。可我们个旧确实缺少快餐娱乐场所,这成了不少返乡年轻人的共同感受。
其实个旧不是没有休闲去处。湖滨广场晚上很热闹,跳广场舞的阿姨们能坚持到九点多;几家老牌茶室也总是坐满下象棋的大爷。问题是对于二叁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既需要适合长辈的清净空间,也渴望能释放活力的地方。现在的情况是,想安静喝茶容易,想热闹玩耍却难。
我认识的两个“90后”去年尝试在金湖边上开了家复合式餐吧,本来打算做简餐搭配厂飞颈迟肠丑游戏,结果因为装修投入太大,最后不得不改成高端西餐厅。店主小张很无奈:“不是不想做亲民路线,但单纯靠快餐和游戏很难覆盖成本。大家习惯了点外卖回家打游戏,线下聚集消费的意愿反而不强。”
这倒让我想起十年前个旧工人文化宫的红火景象。那时候楼下是快餐厅,楼上有台球室和阅览室,五块钱能打一小时台球,叁块钱买份炸洋芋。虽然设施旧了点,但总归是个能待得住的地方。后来城市改造,这类综合场所渐渐消失了。现在新建的商场里,餐饮和娱乐总是分层设置,少了那种随性自在的烟火气。
前几天路过七层楼,发现巷子里新开了家“米粉+电竞”模式的小店。老板在收银台旁装了投屏,循环播放电竞比赛,四五张桌子总是坐满边吃豆花米线边看比赛的年轻人。虽然条件简陋,但总算看到了些新尝试。这种因地制宜的模式,或许正是突破现状的出路。
个旧正在发展旅游业,很多外地游客来了也会问晚上哪里可以轻松消遣。如果把本地小吃和轻度娱乐结合起来,既能让返乡的年轻人找到熟悉的味道,又能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就像我姑妈说的:“要是哪个老板开个能甩米线、玩扑克的店,我肯定带老姐妹们每周去叁次。”
黄昏时分站在阳台上看城市灯火,我忽然觉得个旧就像个正在换衣服的姑娘——她保留着锡都年代的沉稳气质,又试图穿上时髦的新装。或许再过段时间,那些空着的临街商铺里,就会冒出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空间。毕竟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从未停止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