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车站后街的小巷
记忆里的车站后街
每次路过汝州火车站,我的目光总会不自觉飘向主广场右侧那条岔路。那儿藏着一条不显眼的小巷,本地人习惯叫它“车站后街的小巷”。刷着浅黄色涂料的火车站后墙,在这儿拐了个弯,与小街另一边的老式居民楼夹出了一片独特的天地。
巷口永远弥漫着一种复杂又亲切的气味。清晨五六点,是油条和胡辣汤的主场,面香味混着热腾腾的蒸汽,能把还没完全清醒的人一下子勾过去。那家开了十几年的早餐铺子,夫妻俩一个揉面一个炸油条,配合得行云流水。你去吃,他们不多话,但会记得你“辣椒少放”或者“多加点香菜”的习惯。这种熟稔,是大城市连锁快餐店里花钱也买不到的。
往里走,景象就更有趣了。剃头师傅的摊子支在一棵老槐树下,他用的还是那种老式手动推子,嗡嗡的声音听着就怀旧。客人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街坊,往椅子上一靠,闭着眼,任由老师傅打理。旁边是家修理铺,老板总埋头在一堆旧家电里,好像没什么是他那双手搞不定的。这种面对面、靠手艺吃饭的营生,总让人觉得踏实。
巷子两侧的墙面斑斑驳驳,岁月在上面留下了不少痕迹。有小孩子用粉笔画的歪歪扭扭的小人,有各种疏通管道、开锁配钥-匙的小广告层层迭迭,靠近地面的地方,还长着些深绿色的青苔。这里的节奏,和百米之外火车站里的行色匆匆,完全是两个世界。它有自己的心跳,缓慢,有力,充满了生活的细节。
声音与光影
这条汝州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也是一座声音的博物馆。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在这里被过滤得低沉而遥远,成了背景里的低音。取而代之的,是近处更鲜活的声音——自行车铃铛清脆的“叮铃”声,邻居间隔着窗户的喊话,还有午后从某扇虚掩的门里飘出来的豫剧唱段。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不觉得吵闹,反而有一种安心的力量。
傍晚时分,是巷子一天中最有烟火气的时刻。下班的人推着车慢悠悠地晃进来,车把手上挂着顺路买的菜。一楼的住户早早把小饭桌摆到了门口,就着一碟花生米,能喝上二两。饭菜的香味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飘出来,在巷子上空混成一片,那是家的味道。你会看到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他们的笑声能感染每一个路过的人。
住在这儿的,多是些老住户。李奶奶总是在下午叁点准时出现在巷口,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一边择菜,一边和路过的每个人打招呼。她在这儿住了四十年,脑子里装着整条巷子的历史。“看见那扇红漆门没?以前是家租书店,现在改成快递驿站咯。”她这么说的时候,眼神里有种看尽变迁的淡然。这些老人,就像是巷子的活地图和编年史。
当然,巷子也在变。以前坑洼的水泥路,去年铺上了平整的石板。墙上那些乱七八糟的小广告,被社区组织清理掉,换上了些挺有意思的彩绘。年轻人的身影也多了起来,他们把临街的老房子租下来,改造成了小小的咖啡馆或者手工作坊,给这条老巷子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新旧交替在这里自然地发生着,不突兀,像是老树长出了新芽。
站在这条车站后街的小巷里,恍如隔世。一墙之隔,是南来北往的旅途,是聚散离别;而墙这边,是日复一日的寻常,是柴米油盐。它不像那些被开发成景点的古街,带着表演性质。它真实,甚至有些凌乱,但正是这份不加修饰的真实,让它充满了温度。下次你若从汝州火车站下车,不妨也绕到后面来看看,这条巷子会告诉你,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故事,往往不在宽阔的大道上,而就藏在这些弯弯曲曲的脉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