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漯河站后街旧巷记忆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漯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把青砖墙上的斑驳痕迹照得发亮。我站在巷口,耳边是火车站隐约传来的广播声,眼前这条窄窄的巷道像条安静的河,默默流淌着岁月的故事。
巷子两旁是些老式居民楼,墙皮有些剥落,露出里面砖红色的底色。二楼窗户外面挂着几件半干的衣裳,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墙角蹲着只花猫,眯着眼睛打盹,听见脚步声也只是懒懒地抬了下眼皮。这里和百米外火车站广场的喧嚣完全是两个世界。
巷子里的市井烟火
往里走几步,就能闻到一股熟悉的油炸香味。原来是个卖糖糕的小摊,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正用长筷子翻动油锅里金黄的面团。“刚出锅的糖糕,叁块钱一个。”他头也不抬地说着,手上的动作熟练得像在表演。我要了一个,咬下去外皮酥脆,里面的糖心热乎乎地流出来,甜得恰到好处。
再往深处走,看见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聊天。他们说的都是些家长里短,谁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哪家的闺女要出嫁了。有个戴老花镜的大爷正在修自行车,手上沾满了油污,却依然慢条斯理地拧着螺丝。我忽然想起,这条漯河站后街旧巷记忆里,藏着多少这样的日常片段?
巷子拐角有家理发店,红白蓝叁色的旋转灯已经不太转了。玻璃门上贴着“理发十元”的字条,屋里传来收音机播放的豫剧。老师傅拿着推子,正给客人理发,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这样的老式理发店,现在城里的商业街上已经很难找到了。
走着走着,遇到一个卖菜的阿姨,她推着自行车,后座两边挂着两个菜筐。“自家种的青菜,便宜卖了。”她招呼着过往的邻居。有人停下来挑拣,讨价还价的声音里透着熟络。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在大超市里是感受不到的。
我不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着这条小巷的独特韵味。说真的,你可能很难想象,在火车站这样人来人往的地方,居然还保留着如此宁静的角落。每扇旧木门后面,可能都住着几代人;每扇窗户里,都可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巷子尽头有家开了叁十多年的小吃店,老板娘正坐在门口择菜。她说这条巷子最早是火车站职工的宿舍区,后来渐渐有了这些小店铺。“现在年轻人都在新区买了楼房,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她说着,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但我们舍不得搬走啊,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熟悉得很。”
夕阳西下时,巷子被染成了金黄色。下班回家的人多了起来,自行车铃铛声、打招呼声、厨房里炒菜的声响,让整条巷子活了起来。那些老房子在夕阳里显得格外温柔,仿佛在诉说着流逝的时光。
当我走出巷口,回头看时,那道分界线依然清晰——一边是现代化的火车站,一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巷子。漯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像个倔强的老人,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固执地保留着从前的模样。而那些对于漯河站后街旧巷记忆,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这座城市的脉络里,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