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微信附近的人怎么知道是卖的,微信附近的人如何辨别销售性质
微信头像里的蛛丝马迹
你是不是也经常刷微信附近的人?有时候看着列表里那些陌生的头像,心里会冒出一个问号:这个人到底是干嘛的?特别是生活在慈溪这样的县城,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好多人加好友第一反应就是——该不会是做微商的吧?其实要分辨对方是不是在做销售,还真有几个挺实用的小窍门。
最直接的就是看头像。假如点开大图,发现是张特别精致的职业照,背景还是纯色工作室风格,大概率就是商务用途了。有次我遇到个头像,乍看是个长发美女,仔细一瞅右下角还有行水印写着"齿齿家纺批发",这简直比身份证还明白。还有些头像是直接放产物图的,比如慈溪特产杨梅啊,小家电啊,这种基本属于明牌了。
朋友圈就是展示橱窗
点进朋友圈就更明显了。要是连续刷十几条都是同个角度的产物拍摄,配上"今天又爆单了"、"手慢无"这类文案,这基本就是微信附近的人怎么知道是卖的标准答案。有个在观海卫做窗帘生意的朋友跟我说,他们现在发图都讲究"叁要素":要带定位显示在慈溪,要拍车间实景显真实,要晒客户对话增加可信度。
不过现在有些聪明的商家会刻意营造生活气息。你可能看到前叁条是孩子视频,第四条突然插入团购信息。这种半生活半营销的账号,反而更容易让人放下戒心。我注意到很多本地商家开始在朋友圈发慈溪银泰城探店,或者上林湖风景,但仔细看照片角落总会不经意露出商品标签。
其实这种销售性质的账号有个共同特点——更新频率特别稳定。周一到周五固定早晚各叁条,周末集中在下午发。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朋友圈就是个不用交租的线上门店,经营当然要规律。
从聊天方式见真章
当你真的添加好友后,开场白也很能说明问题。要是对方通过验证后秒回"亲需要什么",或者直接甩来商品相册链接,这基本就印证了微信附近的人如何辨别销售性质的判断。有回我测试性地加了个附近的人,对方叁句话内就发来门店定位,还特意强调"慈溪本地实体店支持自提"。
现在更常见的是"场景式销售"。比如先和你聊几句慈溪天气,说说鸣鹤古镇的游客多不多,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我们新到的古镇同款糕点要不要尝尝"。这种铺垫反而比硬推销更容易让人接受,毕竟谁不喜欢聊天时顺便发现需要的东西呢?
其实在慈溪这样熟人社会特征明显的地方,很多销售行为都带着人情味。可能聊着聊着发现是邻居表姐开的童装店,或者是初中同学经营的家电维修。这种地域关联性,让微信附近的人如何辨别销售性质变得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很容易验证真伪,复杂在于有时候明知是销售也乐意关照生意。
下次再刷到附近的人,不妨多留意这些细节。当然也不是所有销售账号都令人反感,有些确实能提供便利。就像我常光顾的那个本地果农,虽然朋友圈全是水果照片,但每次杨梅季都能第一时间吃到最新鲜的,这种"销售"反而成了生活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