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同城少年共度时光
雨天的教室
窗外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梧桐叶,马鞍山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地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黑板上还留着白天数学老师画的函数图像,粉笔灰在潮湿的空气里缓慢沉降。小杨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第叁次核对表格里的数据,旁边的晓琳正对着笔记本电脑蹙眉——他们负责的校园文化节策划案还差最后一部分。
“这里要是再加个互动环节就好了。”晓琳突然转过电脑屏幕,指尖点着标黄的那行字,“你看,光是展览太静态了。”小杨凑过去看时,闻到空气里淡淡的橘子洗发水味道。他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偶尔因为想到好点子而同时笑出声,又在意识到彼此靠得太近时,不约而同地坐直身子。
意外的灵感
谁也没料到策划会卡在“城市元素融入”这个环节。晓琳咬着笔帽发呆,忽然望向窗外:“你说,我们把雨山湖的晨跑路线做成础搁寻宝游戏怎么样?”这个出生于马鞍山的姑娘,对家乡的每处景致都如数家珍。小杨是高二才转学来的,却也在这一年里熟悉了采石矶的晚风,熟悉了古镇石阶被岁月磨出的光泽。
他们决定把“同城少年共度时光”这个主题玩出花样。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让同学们真正走进这座城市的故事里。小杨想起上周在图书馆翻到的老相册,那些黑白照片里的钢铁厂旧址,如今已变成创意园区:“我们可以设置新旧对比的摄影点...”
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从云层缝隙漏出来,把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这个场景莫名让人想起小时候,想起那些在大人眼里“不务正业”的午后,几个孩子蹲在巷口观察蚂蚁搬家,能津津有味地消磨整个黄昏。
深夜电话粥
晚上十点,晓琳发来语音消息时,小杨正在整理调研问卷。听筒里传来她兴奋的声音:“我刚问了好几个同学,他们都对钢铁文化主题工作坊特别感兴趣!”背景音里隐约有锅铲碰撞的声响,想必是边说话边帮妈妈做宵夜。这种带着烟火气的默契,让冰冷的电子设备都变得温暖起来。
他们从活动流程聊到物料准备,从人员分工聊到应急预案。偶尔也会跑题,说起最近看过的电影,或者吐槽某道特别难的物理题。这种漫无目的的闲聊,反而让合作的齿轮咬合得更加顺畅。挂断前晓琳突然说:“其实这样一起为某件事努力的感觉,比文化节本身更有意思。”
小杨看着窗外马鞍山的夜景,江面上的渔船灯火与远处厂区的照明灯交相辉映。这座城市从来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由无数这样的时刻编织成的——当不同背景的年轻人相遇,当灵感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某种比活动策划更珍贵的东西正在悄然生长。
策划案最终定稿时,已经是第七版。他们给每个环节都设计了备选方案,连那天的零食清单都反复斟酌。但最让人期待的,或许是文化节结束后,这群同城少年相约要去雨山湖骑行的那个周末。有些故事刚写下开头,而属于这座城市的新篇章,正在年轻的手掌间缓缓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