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南充站后街老巷风貌
巷口飘来的菜籽油香
南充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其实没有正式的名字。本地人习惯叫它"站后街",但要说真正的站后街,又得往东边走两百米。这种模糊的定位反而给了它独特的氛围——既不属于繁忙的交通干道,也不完全隐匿在居民区深处。我刚拐进巷口,一股浓郁的菜籽油香就扑鼻而来,抬眼便看见那家开了叁十年的手工面坊。
下午四点的光景,阳光斜斜地打在斑驳的砖墙上。几位老人家坐在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巷子窄得很,两边的楼房几乎要挨在一起,晾衣竿从这头伸到那头,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有个大姐正站在二楼窗口喊孩子回家吃饭,那拖着长音的"小宝哎——"在巷子里回荡着,听着特别有生活气息。
再往里走,能看见墙根处裸露的青石板。这些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边缘处长着厚厚的青苔。住在这条巷子四十年的李大爷告诉我,这些石板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铺的,"那会儿火车站还没扩建,这儿就是个普通的居民区"。他说话时,手里还拎着刚买的豆腐,塑料袋上凝结的水珠正慢慢往下滑。
南充站后街老巷风貌最动人的,是那种新旧交织的奇妙感觉。老式理发店的转灯还在慢悠悠地转着,隔壁却开了家年轻人经营的咖啡店。理发店的老师傅和咖啡师偶尔会站在门口聊上几句,老师傅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刮脸了,咖啡师就笑着递过去一杯新调的冷萃。这种画面,看着挺有意思的。
巷子中段有棵巨大的黄桷树,枝叶茂密得能把整条巷子都罩在阴凉里。树底下摆着几张石桌石凳,总有人在这儿下象棋。今天这局好像特别激烈,围着七八个人,时不时爆发出叫好声。我凑过去看了会儿,那个穿白色汗衫的大爷刚刚走了一步妙棋,正得意地晃着脑袋。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巷子里飘起的炊烟越来越多。有家人正在炒回锅肉,那股蒜苗和豆瓣酱的香味,惹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深吸几口气。小卖部的老板娘把电视机声音调得很大,正在播放本地新闻,但似乎没人认真在看——她自个儿还在埋头记账呢。
南充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是这样一条普普通通却又充满故事的巷子。它不像那些被开发成景区的古街,没有刻意营造的怀旧氛围,就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住在楼上的年轻人下班回来了,自行车铃铛叮铃铃响着;窗户里传来切菜的声音,笃笃笃的,很有节奏感。
我站在巷尾回头望去,夕阳的余晖正好洒在巷口的牌坊上。虽然写着"站前巷"叁个字,但大家都习惯叫它站后街。这种名不副实的情况,在这儿反倒显得很正常。或许这就是南充站后街老巷风貌独特的魅力所在吧,它不追求规整,不刻意包装,就那么真实地、从容地活在城市的缝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