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称呼
校园周边的那些特别地名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称呼,是去年在食堂排队时。前面几个男生商量着晚上去哪消遣,其中一个拍着胸脯说:“炮楼新开了家烧烤摊,羊肉串绝对正宗!”我愣是没反应过来,还以为他们在讨论什么军事遗址。后来才弄明白,原来他们说的是学校后门那片商业区。
那片区域其实挺普通的,就是叁四排五六层的老旧楼房。底层开着各种小店,楼上大多是出租屋。要说特别之处,就是每栋楼的外墙被各种店铺招牌包裹得严严实实,从远处看确实像一个个耸立的碉堡。这种直观的形象比喻,倒是挺符合大学生们那种带着点调侃的幽默感。
这让我想起高中时学校旁边的“状元街”。其实那就是条普通的小巷,因为连着出过几个考上清华的学生而得名。当地人说,这条街的风水好,后来连周边房价都跟着涨了些。看来给地方起外号这事儿,在学生圈里真是普遍。
后来我特意在克拉玛依大学城周边转了转,发现这类称呼还真不少。离“炮楼”两条街远的地方,学生们管它叫“迷宫”——那里的巷子七拐八绕,第一次去的人确实容易迷路。再往南走,有个被戏称为“不夜城”的区域,那儿聚集着网吧、碍罢痴和24小时营业的餐厅,确实整晚都灯火通明。
和烧烤摊老板聊天时,他边翻动着肉串边笑着说:“刚开始听学生这么叫,我还纳闷呢。后来看着我这栋楼的外形,还真有点像战争片里的炮楼。”他说这些称呼都是学生们自发叫开的,既形象又好记,连附近居民现在都跟着这么叫了。
仔细想想,这些地名背后反映的是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炮楼”满足的是口腹之欲,那里小吃店密集,从新疆炒米粉到长沙臭豆腐应有尽有。“迷宫”里藏着不少特色小店,适合悠闲地淘货。“不夜城”自然是夜猫子们的去处,备考期间那里总是坐满通宵复习的学生。
这些别称就像学生间的暗号,新生刚来时可能一头雾水,但很快就能融入这种语言体系。记得有次给新生指路,说“炮楼往东走”,对方完全听不懂,只能说“就是后门商业区”,他才恍然大悟。这些称呼已经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比官方路名更有生命力。
有趣的是,这些地名也在不断演变。听学长说,现在的“炮楼”区域,五年前被叫做“美食堡垒”,再往前还有过别的叫法。随着店铺更新换代,学生们的称呼也会跟着调整,但核心区域始终没变。
走在这些街道上,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晚上八九点的“炮楼”最是热闹,刚下课的学生叁五成群,在各个摊位前流连。空气里飘着烤肉和孜然的香味,夹杂着欢声笑语。这些特别的称呼,承载的不仅是地理方位,更是大学生活的集体记忆。
或许再过几年,这些称呼又会变化,又会有新的地方被赋予新的名字。但无论如何,这种充满活力的命名方式,始终记录着一代代学生在这里度过的青春时光。就像毕业多年的校友回校,首先问的往往是:“现在炮楼那边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