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约附近200米学生点,阜康200米内学生相约点
这两天在阜康大街小巷转悠,总能听见街坊们念叨着“阜康约附近200米学生点”的事儿。你说巧不巧,昨天在社区服务中心排队缴水电费,前面两位大妈就聊得热火朝天:“现在年轻人真会想,我家楼上那孩子,天天通过这个点跟同学约着去图书馆呢。”
说起来这个“阜康200米内学生相约点”挺有意思的。我家楼下那家开了十年的文具店,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变成了这样的碰头地方。老板老周在门口摆了两张长椅,每天早上七点多,总能看见几个穿校服的孩子在那儿等着。有时候是互相检查作业,有时候是分享课堂笔记。有回下雨,老周还特意把屋檐下的空间让出来给孩子们避雨,这事儿在咱们小区传为美谈。
藏在生活中的小温暖
其实要说这个学生点的妙处,还真不止是方便见面这么简单。我邻居家读初二的小薇跟我说过,她以前总是一个人闷头去上学,现在好了,每天走到固定地点就能等到同班同学。她说:“阿姨你不知道,有时候作业太难了,我们凑在一块儿讨论五分钟,比自己在家里琢磨半小时都强。”
而且这事儿还带动了周边的氛围。那家开了不到半年的豆浆店,现在每天早上都会特意多准备些热乎的早点。老板娘笑着说:“这些孩子赶早课不容易,能让他们吃上口热的,我心里也高兴。”渐渐地,连附近上班的年轻人也会顺道来这儿买早餐,整个街区都透着股热乎劲儿。
要说最让人感动的,是上个月发生的那件事。住在叁栋的王奶奶腿脚不便,每次去医院复查都得麻烦儿女请假陪着。后来几个高中生知道了,主动在“阜康约附近200米学生点”排了班,轮流陪王奶奶去医院。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现在整个社区都知道了这个学生点的另一个功能——互助服务站。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个普通的见面地点嘛。但你要是仔细想想,在这个人人盯着手机屏幕的时代,能有这么一个让年轻人面对面交流的地方,实在是难得。我经常看见孩子们在那儿讨论题目,偶尔还会为了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那种认真的模样,让人看了就打心底里欢喜。
现在这个“阜康200米内学生相约点”已经成了咱们这儿的一道风景线。每天早上七点到七点半,傍晚五点到六点,总能看见叁五成群的学生聚在那里。有时候是分享学习资料,有时候是商量课外活动,还有时候就是单纯地说说笑笑。那份青春的气息,给整个社区都注入了活力。
前两天路过时,还看见几个孩子在那儿排练文艺汇演的节目。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他们身上,那画面美好得让人不忍打扰。或许这就是社区该有的样子吧,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联结,在平凡的日子里互相照应着。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昨天在菜市场听到的对话。卖菜的张阿姨正跟顾客夸赞:“现在这些学生娃真懂事,经常看见他们在那个点集合,然后一起去养老院做义工。”看来这个简单的见面地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连接整个社区的纽带。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看似普通的小事,却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像这个学生点,它不仅仅是个地理坐标,更成了咱们阜康这个社区里,承载着温暖与关怀的小小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