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100米内学生约,附近学子相约桦甸
这两天朋友圈里有个挺火的话题,叫“桦甸100米内学生约”。乍一看这标题有点摸不着头脑,后来刷到好几个同学都在发,才明白原来是咱们桦甸的学生们自发搞的周末小聚。
你说这事儿巧不巧?上周五下午我刚走出校门,就听见隔壁班的晓琳在喊人:“明天要不要一起去那家新开的书屋?就在学校旁边,走过去不到一百米!”她这么一嗓子,周围五六个同学都凑了过来。有人翻出手机地图:“还真是,从教学楼后门穿过去,97米!”大家都乐了——这可不就是实打实的“桦甸100米内学生约”嘛。
百米之内的小天地
那家书屋确实挺特别的。门外看着不起眼,推门进去别有洞天。老板是个毕业没几年的学长,知道来的都是学生,特意在角落里摆了几张长桌。“平时总看见学生们蹲在操场边上讨论作业,不如来这儿,买杯奶茶就能坐一下午。”
我们六七个人围着桌子坐下,刚开始还在聊刚结束的月考,不知谁先提起暑假要去哪里做志愿者,话题就收不住了。学美术的小杨说福利院需要人教小朋友画画,体育委员马上接话可以组织晨跑活动。说到兴起时,大家干脆拿出本子写写画画,把简单的闲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活动策划。
书屋的玻璃窗上凝结着细细的水珠,窗外是熟悉的校门,偶尔有认识的同学经过,都会好奇地往里张望。这百米的距离,仿佛成了我们学习和生活之间的一个缓冲带——既不用走远,又能暂时跳出课堂的节奏。
后来这样的聚会成了习惯。每到周五,总会有人在班级群里发个定位,附上一句“老地方见”。有时候是讨论作业,有时候就是单纯聊天。有回下大雨,本来以为没人会来,结果推门进去,发现大家都到齐了,正围着暖气片烘淋湿的衣袖呢。
这种“附近学子相约桦甸”的方式,慢慢变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不需要特意组织,不用复杂安排,就像小时候在院子里喊一嗓子就能叫出来玩伴那样自然。
上个月校庆,各班都要出节目。我们没像其他班那样正经八百地排练,就在书屋碰了两次头,你一句我一句地凑了个小品。没想到演出效果特别好,校长还特意问这个创意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们相视而笑——这大概就是那些周五下午闲聊时碰撞出的火花吧。
现在想想,最珍贵的往往就是这些看似随意的相聚。在离学校不过百米的地方,我们分享着彼此的困惑和期待,偶尔吐槽作业太多,偶尔畅想未来要考什么大学。这些细碎的片段,就像拼图一样,慢慢拼出了我们学生时代最真实的模样。
那天傍晚从书屋出来,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老长。晓琳指着地上连成一片的影子说:“看,咱们这个‘桦甸100米内学生约’,还能再续上好多年呢。”是啊,等以后各奔东西了,应该都会记得这个离学校只有百米远的小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