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500元3小时通话初中生
最近我妈在整理我表弟的书包时,突然摸到一张皱巴巴的纸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500元3小时电话”。这可把她急坏了,赶紧拍照发到家庭群里问:“现在初中生都搞什么名堂?打个电话要五百块?”
我小姨第一个跳出来说:“我家那个上周也神神秘秘捧着手机,该不会也参与了吧?”群里顿时炸开锅,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猜这群孩子到底在搞什么名路。
藏在电话里的秘密
后来还是表弟自己憋不住说出来了。原来他们班最近流行“学习陪练”,就是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组了个小团队,专门在周末给同学做考前突击。那500元3小时电话,其实是叁个学生凑钱请年级第一的学霸做线上辅导,平均每人还不到两百块。
说实话,我刚听说时也挺纳闷。现在补习班那么多,干嘛非要搞这种地下活动?表弟撇撇嘴说:“培训班老师讲得太快,而且人多不敢提问。这个大同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还能让学霸分享考试诀窍。”
这让我想起我们当年期末考,也是几个要好的同学凑钱买参考资料,轮流着看。现在倒好,直接升级成线上陪练了。
隔壁班的王老师偶然知道后,反而没批评他们。她在班会上说:“我观察过,参加过大同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同学,最近作业正确率确实提高了。但这种自发学习要把握好度,别变成变相补课。”
有意思的是,有个家长在家长会吐槽:“我家孩子上次参加完500元3小时通话初中生活动,居然主动把笔记整理得工工整整。这钱花得比补习班值!”
不过这事也在学校引起了讨论。教导主任觉得学生收费辅导同学不太合适,可又找不到校规明确禁止。最后老师们开了个会,决定在年级里搞“学习伙伴”计划,让学霸们公开报名当小老师,用课余时间帮同学解惑。
现在表弟他们班的气氛变得特别有意思。以前下课各玩各的,现在经常叁五成群讨论题目。那个组织500元3小时通话初中生活动的学霸,还被选成了数学课代表。
其实想想,初中生能想到用这种方式互帮互助,还挺有创意的。虽然方式可能不太成熟,但那股想进步的劲儿确实让人感动。就像我们办公室最近新来的实习生,不会就追着老同事问,现在业务能力蹭蹭往上涨。
这件事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坊邻居的孩子都聚在院里写作业,谁先做完就教其他人。现在虽然都住在楼房里,但孩子们还是找到了新的联系方式。
放学时经过校门口,听见两个男生边走边约:“周末那通500元3小时通话初中生还继续不?我这次物理有两道题死活搞不懂。”另一个拍胸脯保证:“放心,我把实验班的李昊也拉进来了!”
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背影,我突然觉得,或许我们不该急着给新鲜事物贴标签。重要的是看见孩子们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份主动性比什么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