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5 03:23:52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年我们口中的“炮楼”

前阵子和几个毕业十年的学弟聊天,不知谁突然提起“炮楼”这个称呼,电话那头顿时笑成一片。有个家伙打趣说:“当年要不是为了去炮楼找网吧通宵,我英语四级早过了!”这话虽然带着玩笑,却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名,早就像刻在骨头里的印记,成了我们这群人共同的青春坐标。

其实刚到赤峰念书时,我也纳闷过这个称呼的来历。那会儿常听学长们说“去炮楼吃饭”,脑子里浮现的尽是军事要塞的影像。直到跟着老乡穿过两个红绿灯,看见那片五六层高的旧式居民楼,底层密密麻麻开着麻辣烫、复印店、台球室,二楼阳台还晾着居民们的秋裤,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炮楼”,指的是那些窗户密集、排列整齐的筒子楼,从远处看真像碉堡上的射击孔。有个东北同学说得更直白:“咱那旮旯管这种楼叫竹签楼,串着多少人的青春呐!”

这种民间命名的智慧,在赤峰大学城周边格外鲜活。隔两条街的“鸳鸯巷”,因为巷口总蹲着两尊石麒麟得名;后门的“彩虹台阶”,是美术系学生给七级水泥台阶涂了七彩颜料后叫开的。有回听见两个女生讨论:“下午去炮楼那家土豆粉?”另一个立刻接话:“你说老地方啊!他们家辣椒油绝了!”你看,在这些日常对话里,“炮楼”早不再是冰冷建筑,而是带着温度的生活场景。

记得大二冬天,炮楼区有家书店悄悄在阁楼开起深夜书房。叁十平米的空间挤着十几个学生,有人复习考研,有人写情书,老板养的叁花猫总爱蹭翻页的手指。后来城市改造,那片区域拆迁前夜,我们七八个人坐在书店台阶上喝啤酒,墙角的涂鸦还留着某届师兄的“炮楼永不倒”。现在想想,这些看似随意的别称之所以能流传,或许正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比标准地名更鲜活的生活记忆。

去年回赤峰出差,特意绕到大学城周边转了转。当年被称为炮楼的区域现在立着崭新的商住楼,玻璃幕墙亮得晃眼。不过在和出租车司机闲聊时,他顺口说了句:“这儿以前是炮楼对吧?现在年轻人改叫星座广场了。”我突然笑起来——你看,命名的权利始终握在每一代年轻人手里。就像当年我们给那些旧建筑取外号时,何尝不是在用独特的方式,标记属于我们的时代地图。

或许再过十年,现在的学弟学妹们聚会时,会带着同样的怀念说起“星座广场”“美食星球”这类新地名。而那些对于炮楼的记忆,终将成为某个夏夜偶尔提及的,带着微笑的往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