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区域有相似称谓

发布时间:2025-11-04 14:47:02 来源:原创内容

那个特别的称呼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说法,还是大叁那年。晚上在西门小吃街买烤冷面,听见几个学弟指着远处的几栋楼说:“走,回炮楼去。”我当时还纳闷,这名字可真有意思,既不像正经小区名,又带着点说不清的江湖气。后来呆久了才发现,几乎每个在阜阳大学城待过的人,都对这个称呼心照不宣。

其实你要是白天路过,会觉得这几栋楼普普通通。灰扑扑的外墙,阳台挂满衣服,楼下停着共享单车,和别的学生公寓没啥两样。可一到晚上,特别是周末的晚上,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整栋楼灯火通明,阳台上经常叁五成群地站着人,远远就能闻到烧烤和炒面的香味。有时候还能听见吉他声,或者哪个窗口传来的笑声,整栋楼都像在呼吸。

我问过住在里面的学长,为啥叫这么个名字。他笑了:“你看这几栋楼,孤零零立在大学城边上,窗户密密麻麻的,不像抗战片里的炮楼吗?”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形象。不过后来我慢慢觉得,这名字背后或许还有别的意思——这些楼像是大学城的哨站,站在这里能望见整个青春。

不止一个“炮楼”

有趣的是,在大学城另一头的老校区附近,我偶然听到了类似的叫法。那是在一个叫“学子苑”的小区门口,听见两个毕业不久的学长聊天:“最近回炮楼那边了吗?”我凑过去打听,才知道这个小区在他们那届学生嘴里,也叫“南炮楼”。

仔细想想挺有意思,两个地方隔得不近,建筑风格也不一样,却共享着相似的称谓。老校区的“南炮楼”更旧些,墙皮有些剥落,但楼下的奶茶店开了十几年,老板记得住每个熟客的口味。新校区的“炮楼”新一些,楼下是清一色的连锁店,但夜晚同样热闹。这两个地方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长得不像,脾气性格却出奇地一致。

住在“南炮楼”的同学告诉我,他们那儿阳台对着学校操场,夏天能看见军训的新生,冬天能望见结冰的篮球场。而新校区的“炮楼”窗户对着商业街,看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每个大学城周边,都会有那么几个被学生起了外号的地方,它们成了青春的坐标。

这些特别的称谓在学生们口中流传,一届传一届。去年毕业季,我在“炮楼”下面的烧烤摊遇到几个大四学生,他们正商量着在墙上留下点什么纪念。其中一个说:“等咱们十年后回来,还能找到这个‘炮楼’吗?”老板一边翻着烤串一边接话:“只要大学城在,这‘炮楼’就跑不了。”

现在偶尔路过大学城,我还会特意望一眼那几栋楼。它们依然立在那里,迎来送往着一批批年轻面孔。那些对于“炮楼”的故事,对于熬夜复习、社团聚会、毕业散伙饭的回忆,都凝固在这个特别的称谓里。也许有一天这些楼会拆,会改建,但“炮楼”这个称呼,大概还会在阜阳大学城的学生中间,悄悄流传下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