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嫩茶论坛,慈溪新茶品鉴交流
这两天刷朋友圈,总看到有人在发“慈溪嫩茶论坛”的链接。我寻思着,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正好家里茶叶快喝完了,索性点进去看看。
一进网站,那股子热闹劲儿就扑面而来。滚动屏上跳着新茶上市的预告,底下讨论区里叽叽喳喳的。有人晒刚入手的雨前龙井,翠绿翠绿的芽头看着就鲜灵;还有人抱怨昨天买的毛峰味道不对,立马就有热心肠的茶友支招:“试试85度水,别焖太久。”
在这里找茶就像逛菜市场
说真的,这论坛最让我喜欢的,就是那股子鲜活气儿。上周叁晚上,有个叫“茶农老陈”的突然冒出来:“明前乌牛早下山啰!自家茶园种的,要的私信。”配的图里,带着露水的嫩叶在竹匾里摊放着,隔着屏幕都仿佛能闻到青草香。下面瞬间刷了二十多条回复,比抢演唱会门票还热闹。
我也没忍住,跟着订了半斤。第叁天收到货,打开泡沫箱的瞬间——嗬!冰袋还冒着凉气,真空包装得严严实实。当晚就泡了一壶,茶叶在玻璃杯里一根根立起来,汤色清亮清亮的。我们家那位从来不说好的,都破天荒问了句:“这茶哪儿买的?下回多备点。”
这种直接从茶农手里接过来的感觉,和商场柜台完全两码事。少了层中间商,价格实在不说,关键是新鲜。就像今早刚摘的青菜,晚上就上了饭桌,那份水灵劲儿是骗不了人的。
不懂就问,这里没人笑话你
记得我刚注册那会儿,连“闷黄”是啥工艺都搞不清。在提问区怯生生发了帖,没想到十分钟就收到叁条长篇回复。有个退休的老茶艺师特别耐心,从温度控制讲到时间把握,还分享了自己当年学茶闹的笑话:“头回喝黑茶,不知道要洗茶,苦得整晚没睡着。”
现在论坛里最火的版块就是“慈溪新茶品鉴交流”。每个月都有线下茶聚,上周六他们在上林坊的茶馆搞活动,我也去凑了个热闹。现场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带了他老家新炒的秋茶,大家传着品鉴。这个说“火候稍过了”,那个夸“回甘不错”,最后居然扯到了炒茶时该用铁锅还是铜锅——这认真劲儿,快赶上学术研讨会了。
其实喝茶这件事,真没必要搞得太玄乎。在论坛待久了就会发现,真正的老茶客反而更实在。他们常说:“好茶不用故事,自己会说话。”
前两天看到个有意思的帖子,楼主纠结该送丈人什么茶。底下出主意的可热闹了:有说送普洱显贵气的,有说送龙井有面子的,还有个捣乱的:“带上老丈人来论坛逛逛,让他自己挑!”笑得我差点把茶喷屏幕上。
慢慢地,我也从只看不说的“潜水员”,变成了经常发帖的“话痨”。上周分享了用本地山泉水泡茶的心得,意外收获了好多点赞。昨天路过茶城,尝了家新开的店铺,晚上就在论坛里写了篇短评。今早打开手机,提示音嘀嘀嘀响个不停——这种被人认同的感觉,还挺暖心的。
其实想想,这哪是什么论坛啊,分明是个以茶会友的大家庭。谁淘到了好茶具,会忙不迭地拍照分享;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能在深夜茶话里得到几句安慰。就像前天晚上,有个网友失恋了在版里发帖,大家愣是用各种茶梗开导他到凌晨两点。最后楼主发了张泡着枸杞的保温杯:“兄弟们,我懂了,先养好肝再说。”
如今每天打开“慈溪嫩茶论坛”已经成了习惯。不一定每次都要买茶,就是喜欢看看今天又有什么新鲜事。或许这就是生活的味道吧——在袅袅茶香里,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和等着与你举杯共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