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大学城学生约茶,学子课余茶叙时光
傍晚五点半,下课铃声刚响过没多久,毕节大学城商业街的几家奶茶店就热闹起来了。穿卫衣的男生拎着篮球在柜台前纠结是要四季春还是乌龙奶盖,隔壁桌几个女生边吸珍珠边讨论刚公布的小组作业,吸管戳破塑封膜时发出清脆的“啵”声。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毕节大学城学生约茶早已不是单纯解渴,倒像是课表之外的另一门必修课。
记得上学期期末,我和室友在书堆里埋了整整一周后,突然特别想喝桂圆红枣茶。当时晚上九点多,两人踩着拖鞋就出门了。等茶的时候看见旁边桌摆着摊开的《建筑材料学》,戴黑框眼镜的学长正用彩笔在图上标重点。他突然抬头问我:“你们专业混凝土强度要背几个公式?”就着这杯热茶,叁个不同专业的人居然聊起了教学楼外墙用的是不是清水混凝土。那天我们没交换联系方式,但后来每次路过那家店,都会想起那个充满水泥标号和红枣甜香的夜晚。
茶饮杯里的共享笔记本
约茶的地方总藏着各种学习资源。上周叁下午,我亲眼见证临窗卡座变成临时自习室——穿格裙的女生把平板推过来:“这道受力分析题,用你昨天说的坐标系重算试试?”她男友递给我泡芙的同时,自然地把土木工程图纸摊在芒果奶昔旁边。吸管搅动冰块的声音里,我们轮流讲解梯形荷载计算方法,偶尔插入几句“这家的奶盖确实比图书馆那家厚”。
这种学子课余茶叙时光里,知识像奶茶里的珍珠,不知不觉就滑进了对话。有时是传播学同学分析店招广告语里的符号隐喻,有时是美院学姐用抹茶粉在托盘上画速写。那些在正式课堂里正襟危坐的知识,落在洒了桂花碎的桌面上,突然就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现在要是两天没喝奶茶,总觉得少了什么。不是馋那口甜的,是怀念咬着吸管听邻桌吐槽导师时的会心一笑,是惦记那个总在芋圆店遇见的、会帮我占座的化学系同学。毕竟在毕节大学城,约茶约的不是茶,是十八九岁特有的,那种带着奶霜香气的生活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