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品茶上课工作室,客至品茶学习工作坊
说来也巧,上周路过城南老巷时,发现梧桐树下新挂了块木招牌——"来宾品茶上课工作室"。透过竹帘能看见几个人围坐着,手里端着白瓷杯轻声交谈。这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外公去茶庄,老师傅总会说:"茶要等人齐了才好喝。"
推门进去时,茶艺师正在给新到的凤凰单丛称重。她捻起几片乌润的茶叶放在客人掌心:"闻闻看,是不是有山野气息?"那位戴眼镜的姑娘小心嗅着,突然笑开:"真的!像走在雨后的竹林里。"
当茶香遇见求知欲
工作室主人陈姐原是大学老师,退休后把教室搬进了茶室。"很多人觉得茶道高深莫测,其实就像学做家常菜。"她边说边演示如何温杯,蒸汽袅袅升起,"你看,杯子暖了才接得住茶香——做事不也得先暖场?"
常来的李阿姨插话:"我在这儿学会了六堡茶的醒茶诀窍。以前总泡不出那个醇厚劲儿,原来茶叶也要'睡醒'啊!"她现在每天给老伴泡茶,还把孙子也教会了辨认茶叶品种。
隔壁的"客至品茶学习工作坊"更热闹些。上周他们办了个乌龙茶专题,二十多人挤满长桌。穿亚麻衫的年轻老师让大家盲品叁款铁观音,猜猜哪款是传统工艺。结果多数人都被清香型带了节奏,尝到喉韵回甘的那刻才恍然大悟。
有个程序员小哥特别可爱,他认真记着水温曲线:"91度焖45秒——这参数比代码精准多了!"后来他成了常客,说泡茶时放空的状态,比冥想还有效果。
这两家其实各有特色。工作室侧重系统教学,从茶树栽培讲到茶器美学;工作坊则更随性,有时喝着茶突然就开始临摹宋画里的茶席。但核心都一样——让茶成为连接人与人的纽带。
记得有回遇到位情绪低落的中年人,陈姐默默给他换了老白茶。叁泡之后他突然说:"这茶真耐品啊。"窗外暮色渐浓,他握着温热的杯底笑了笑:"看来很多事情,急不得。"
现在城里这样的空间越来越多。有人在茶汤里找慢节奏,有人想学门手艺,还有单纯来找人说话的。茶嘛,本来就是片叶子,但遇水重生时,就能照见千百种人生。
那天临走前,看见新来的学员正在练习注水。水流顺着碗沿画圈,她紧张得屏住呼吸。陈姐轻轻托住她手腕:"别盯着水纹,听声音——像春雨落在青石板上就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