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附近100块钱的爱情,伊宁百元情感故事
伊宁的傍晚总是来得特别晚,八点钟的太阳还斜挂在西大桥上头。我在老城区的巷子口买烤包子时,又看见了那对年轻人。男孩数出皱巴巴的纸币,女孩踮脚替他擦汗,然后分吃一个叁块钱的烤包子。这种画面在伊宁太常见了,就像路边伸手就能摘到的桑葚,普通,但甜得真实。
百元钞票的重量
你可能不相信,在伊宁,一百块钱能装下一整个周末。清晨坐班车去霍城看薰衣草,两个人车票不到四十;中午在维吾尔族大叔的摊子上,五块钱能买叁个比脸还大的馕;剩下的钱够在伊犁河边的小茶馆坐一下午,壶里的奶茶永远续着,就像说不完的话。
阿依古丽和艾山就是这样认识的。那天下雨,她躲进他打工的乐器店避雨。小伙子弹了支木卡姆,姑娘跟着哼唱,雨停时她掏出五十块放在都塔尔旁边。“真好听,”她说,“等我攒够另外五十,还能来听吗?”后来每个周五,她真的都来,有时带几个苹果,有时带包瓜子。攒够一百块那天,她没听曲子,他们去六星街吃了手工冰淇淋。
这种感情没什么惊天动地,就像伊犁河谷的风,轻轻吹过,但你记得它拂过脸颊的温柔。
夜市灯火里的约定
夜市是另一个见证百元爱情的地方。烤羊肉的烟火气里,小情侣为买十串烤肉还是尝遍五种小吃认真地商量。卖酸奶粽子的大姐说,她见过最逗的一对——男孩每次来都点最贵的果仁酸奶,却悄悄把自己碗里的巴旦木全拣给女孩。
“你猜怎么着?”大姐边浇蜂蜜边说,“去年他们带着孩子来了,就坐你现在这个位置。”她指了指面前的小板凳,“那姑娘还跟我抱怨,说他现在挣了钱,反而不会像当初那样,省下早饭钱给她买酸奶了。”
老李的修鞋摊在夜市尽头,他见过无数双走过伊宁街道的鞋。有双女式小白鞋连续叁个月每周都来换底,最后老李忍不住说:“姑娘,这钱够买新的了。”女孩红着脸笑:“这双鞋是他用第一笔工资买的,舍不得扔。”后来鞋不再来了,人倒是常来,推着婴儿车,车轱辘压得石板路咯咯响。
说到底,伊宁附近100块钱的爱情,买的不是东西,是时光。是多年后回想起来,还会咂咂嘴的甜。
喀赞其的蓝房子之间,晾衣绳横七竖八,像五线谱。王家奶奶坐在门口剥蒜,说起1958年结婚时,丈夫用半个月工资——正好一百块——买了条红丝巾。“现在?现在他走不动啦,”她朝屋里喊,“老头子!你的丝巾在哪儿来着?”屋里传来含糊的应答。她冲我眨眨眼,“其实就在他枕头底下,天天压着睡。”
正聊着,那对买烤包子的年轻人又经过了。女孩鞋带散了,男孩很自然地蹲下帮她系。这个动作让我想起汉人街书店老板的话——他总推荐客人看描写边疆生活的小说。“这里的故事啊,”他说,“没有几百页的轰轰烈烈,就是些小段落,但每个字都带着烤包子的热气。”
天色彻底暗下来,沿街窗户亮起暖黄的灯。我数了数钱包里的一百块,还能吃顿不错的拌面,再买明天去草原的车票。或许该去听听那家乐器店是不是真有那么好听的木卡姆?谁知道呢,在伊宁,一百块钱能开始的,从来不只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