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藏区学子低价随时服务
这几天朋友圈里有个挺热闹的事儿,一位日喀则的大学生发了条消息,说愿意接各种零活,只要六百块就能随叫随到。不少朋友看到后都在转,有人开玩笑说这价格在城里怕是连打车跑两圈都不够。
说实话,刚看到“日喀则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这个消息时,我心里还琢磨着是不是看错了。现在随便找个家政服务都得这个数起步,更何况是在高原地区。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正是藏区学子们的真实处境。
藏在价格背后的故事
后来我辗转联系上发帖的次仁同学,电话那头的声音还带着些高原人特有的淳朴腔调。他告诉我,这个价位是和同学们商量着定的,既不想给雇主太大压力,又能帮补生活费。“我们这儿很多同学都会接这样的活,帮人搬东西、做翻译、带队逛寺庙都行。”他说着笑了笑,“反正年轻嘛,有的是力气。”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扎什伦布寺门口遇见的几个大学生。那天太阳特别烈,他们一边给游客讲解,一边忙着递矿泉水,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现在想来,他们大概也是次仁说的那种“随时服务”的队伍中的一员。
高原上的年轻人确实不太一样。他们从小帮着家里放牧、干农活,练就了一身本事。现在到城里读书,这些本事反而成了谋生的手艺。有个女生告诉我,她上学期靠给游客当向导,不仅赚够了生活费,还顺便练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生活的重量
不过话说回来,六百块钱在日喀则能做什么呢?次仁给我算了笔账:够买叁十本教科书,或是两个月的食堂饭票,也可以是回家探望爷爷奶奶的往返车费。说到这儿,他停顿了一下:“其实最重要的是,不用每次开学都等着阿爸把牦牛卖掉。”
这句话让我沉默了许久。想起在宗山古堡遇到的那个男孩,他当时正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游客介绍江孜古城的历史。休息间隙,他掏出糌粑口袋,就着酥油茶解决午饭。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咧嘴一笑:“想存钱去内地看看,听说那里的大学图书馆有十层楼高呢。”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日喀则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这行字的分量。它不只是一条服务广告,更像是这些年轻人走向更广阔天地的通行证。每次奔波,每次微笑服务,都在为他们积攒着看世界的机会。
如今在八廓街转经道旁,在珠峰大本营,在羊卓雍措的观景台,都能看到这些忙碌的年轻身影。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就像次仁说的:“我们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肯吃苦。高原上长大的孩子,最知道生活的不易,也最懂得珍惜每个机会。”
窗外飘起细雨,我忽然想起次仁说他们最喜欢雨季。因为这时候游客需要向导打伞,需要帮忙搬运行李,他们的“随时服务”也就格外受欢迎。看来啊,这些年轻人不仅学会了赚钱,更学会了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发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