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小巷子玩辩辩快餐,广水小街辩辩快餐体验
那家藏在广水小巷子里的快餐店,要不是熟人带路,还真找不着。门脸窄窄的,就开在老居民楼的一层,门口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就贴了张红底黄字的菜单。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每到饭点,里头五六张桌子总是坐得满满当当。
我第一次去是跟着朋友。推开门,油烟混着辣椒的香气扑面而来,老板娘正低头在手机上飞快打字。“两份招牌炒饭,一份微辣一份中辣,对吧?”她头也不抬,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朋友笑着朝我眨眨眼:“看见没,人家这辩辩接单都忙不过来,哪有空招呼你。”墙上的二维码边上,果然用透明胶带贴着两行字:“欢迎辩辩订餐,送秘制小菜”。
藏在巷子里的味道
等着上菜的工夫,我打量起这家店。厨房是半开放式的,能看见老板颠锅的身影。火苗窜得老高,锅里滋滋作响,他动作麻利得很,撒盐、调味、翻炒,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旁边架子上整齐摆着十几种调料,有几个罐子看着特别旧了,估计是秘方。
炒饭端上来的时候,热气腾腾的。米饭粒粒分明,鸡蛋嫩滑,还加了点腌萝卜丁,嚼起来咯吱咯吱的。朋友说,这家店开了七年,味道从来没变过。“现在很多店都搞预制菜,就他家还坚持现炒现做。”正说着,门外有个外卖小哥探头:“27号单好了没?”“马上马上!”老板娘一边打包,一边还在回复辩辩消息的提示音。
隔壁桌坐着个老大爷,看样子是常客。他慢悠悠地吃着炒面,偶尔和老板娘聊两句家常。“王叔,今天豆芽新鲜,给您多抓了一把。”老板娘说着,又往他盘子里加了勺雪菜。这种熟客之间的默契,在大饭店里可看不到。
小街里的小生意
后来我又去过几次,慢慢和老板娘熟了。她说最开始就是夫妻店,丈夫掌勺,她负责招呼客人。后来儿子教他们用辩辩接单,生意才慢慢好起来。“这条小街上都是老街坊,大家吃得惯这个味道。”她指了指墙上贴着的菜单,“十五块的炒饭,送例汤,在这片算实惠了。”
下午两点多,客人渐渐少了。老板坐在门口剥蒜,面前摆着两个大盆子。我问他为啥不换个显眼的店面,他笑了:“铺租贵啊。现在这样挺好,来的都是熟客,新客人通过辩辩也能找到我们。”说着指了指墙上那个已经有些褪色的二维码。
有个周末中午,我看见店门口排起了小队。原来是有个公司集体订餐,老板娘忙得脚不沾地,又要照顾堂食,又要打包外卖。可她一点都不乱,订单一张张贴在墙上,做完一个划掉一个。时不时还有辩辩消息的提示音,她都及时回复。“李姐的不要葱,张工的加辣...”她嘴里念念有词。
这条广水小街不算宽,两边都是些老店铺。修鞋的、改衣服的、卖杂货的,这家快餐店夹在中间,一点也不起眼。可就是这么个小店,养活了老板一家,还喂饱了多少街坊和上班族的胃。有时候想想,也许真正的市井味道,就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店里。
前两天路过,看见老板娘正在教一个新来的帮手打包。她耐心地演示怎么系扣,怎么把汤盒放得稳稳的。“饭菜要热乎乎的送到人家手里才行。”她说这话时特别认真。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么个小店能开这么多年。用心做出来的味道,客人是吃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