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别称
常宁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别称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我刚来常宁大学城读书那会儿,就总听学长学姐们提起“炮楼”这个词。一开始我还纳闷,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这种称呼?脑子里瞬间浮现出战争片里那种高高的防御工事,感觉跟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城完全不搭边儿。
后来待久了才明白,原来“炮楼”指的压根不是什么历史建筑,而是学校周边那些密密麻麻、拔地而起的出租公寓楼。这些楼啊,普遍有个特点,就是楼层不高不矮,外墙风格嘛,也谈不上什么设计感,方方正正的,窗户密密麻麻排列着,远远望去,真有点像旧时的炮楼伫立在那儿。这名字起得,你说形象吧,确实挺形象;你说雅观吧,那可真是一点都不雅观。
那为什么这些楼会得了这么个名号呢?我琢磨着,可能跟它们的“功能”有关。你想啊,大学城周边,最主要的租客群体就是学生。有些小情侣为了有个独立空间,会选择在外合租;也有些考研的、考公的师兄师姐,觉得宿舍太吵,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专心复习。这些公寓楼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成了大家暂时逃离集体生活、拥有个人小天地的“据点”。这么一想,“炮楼”这个称呼,虽然带着点戏谑和调侃,但也确实反映了它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的某种特殊角色。
不光是“炮楼”,你往周边再走走,还能听到一些别的叫法。比如,有人把一片租金更便宜、条件相对简陋些的区域叫做“蜗居部落”。这名字听着就有点心酸了,透着一种挤在小小空间里努力生活的劲儿。还有那片新建没多久,楼体外观刷得五颜六色的公寓区,学生们私下里叫它“彩虹盒子”,听起来就明媚、活泼了许多。你看,光是这些五花八门的别称,就能看出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周边环境的细微观察。
其实啊,无论是“炮楼”,还是“蜗居部落”、“彩虹盒子”,这些称呼都不是官方命名的,它们完全来自于学生们口口相传的创造。这些别称就像一种独特的密码,只有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才能心领神会。它们不仅仅是代号,更承载了一届届学生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当你毕业多年后,再听到“炮楼”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恐怕不光是那栋建筑的样子,还有那段住在里面或去那里找同学玩的青春岁月。
这些别称的流行,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城周边生态的丰富和复杂。它不仅仅是教学和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有着自己运行的逻辑和独特的文化。学生们用自己发明的语言,给这个环境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些叫法不太文雅,希望有更规范的称呼。但我觉得吧,这种带着烟火气和学生气的民间智慧,恰恰是大学记忆里最鲜活、最真实的一部分。它可能不那么正式,但足够生动,足够让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