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火车站300一次,类似乌海站服务每回叁百元
昨天在乌海站等车,听见旁边两位大哥聊天。一位说要去市区办事,正发愁打车太贵。另一位随口接了句:“要不找那种乌海火车站300一次的车?我上次赶时间坐过,挺方便的。”这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现在连车站周边服务都这么明码标价了?
说起来挺有意思,我后来特意在车站周边转了转。发现不少私家车窗边都立着小红牌,写的正是“乌海站服务每回叁百元”这类字样。有个老师傅摇下车窗跟我搭话:“去矿区不?包接送,全程叁百。”我摆摆手说等人,他也不纠缠,反而乐呵呵地递来瓶矿泉水,“天热,喝口水再等”。
叁百块背后的生意经
这价钱乍听不便宜,但仔细琢磨还真有门道。从火车站到某些偏远厂区,出租车打表可能要两百多,还不一定肯去。而这些师傅熟悉路线,能抄近道,要是拼上叁四个人,均摊下来比大巴贵不了多少。有个穿工装的小伙子告诉我,他们矿上同事常凑钱约这种车:“下班累得散架,谁还愿意挤两小时公交?”
不过啊,这种服务确实存在争议。客运站的老安检员私下念叨过好几回:“这些车手续不全呐...”可转头又说,“但人家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这话让我想起上次暴雨天,看见几个带孩子的妇女站在车站门口发愁,最后还是找了辆“叁百一次”的车走的。有些事吧,真不是非黑即白。
现在这类服务好像渐渐形成套路了。师傅们会根据时段调整价格,早晚高峰稍微上浮,半夜接站则要加价。有次我遇到个健谈的司机,他边开车边算账:“每个月得交管理费,还要应付检查,真正落袋的也就六七成。”说着指了指后座充电线,“但我们服务到位啊,热水充电宝都备着,比出租车舒坦”。
其实站在乘客角度想,这种明码标价的模式反而让人安心。至少上车前就知道要花多少钱,不用怕被绕路宰客。有个常出差销售说,他现在下火车就直接找这些车:“提前微信约好,出站就上车,路上还能眯会儿。”比起在出租车排队点苦等,确实省心不少。
最近发现这些司机也开始搞“精细化运营”了。有的专跑矿区线路,后排常备安全帽;有的主打商务接待,车里备着手机支架和奥滨贵滨。更绝的是有个女司机,特意在副驾驶放了零食筐,装着牛肉干和奶饼子——这心思活络得,都快赶上专业网约车了。
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上月就见过乘客和司机因为等候时间吵起来,最后闹到车站警务室。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建立在需求上的交易倒显得比某些正规服务更有人情味。有老师傅会提醒乘客系安全带,下雨天多带把伞,这些细节反而让人印象深刻。
站在乌海站广场上看人来人往,突然觉得这种民间自发的服务模式挺有意思。它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就是简单直接的“你情我愿”。就像当地牧民说的:“骆驼能走的路,汽车未必能过。”有些需求,或许真的需要更灵活的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