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耍女娃,冀州女娃戏

发布时间:2025-11-04 03:57:55 来源:原创内容

冀州这片老城啊,说起耍女娃这档子事儿,老人们眼里总会泛起追忆的光。老街拐角的茶摊子前,李大爷把搪瓷缸往石桌上一搁,溅出几滴褐色的茶汤。"现在的年轻人哪,怕是把这老礼数忘光喽!"他拖长的尾音里,带着说不清的怅惘。

记得小时候正月十五,城隍庙前的空地上早就里叁层外叁层围满了人。穿红袄的小姑娘踩着高跷,手里转着彩绸,那绸子甩起来像彩虹似的。旁边敲锣鼓的汉子们憋着劲儿,锣鼓点又急又密,可姑娘的步子愣是半点不乱。

耍的是功夫,更是心气儿

要说这冀州女娃戏,可不光是图个热闹。隔壁王婶一边纳鞋底一边念叨:"早年间,谁家闺女要是能把绸子耍得溜,说亲的媒人能踏破门槛。"她手里的针在头发上抹了抹,"为啥?这耍女娃要的是韧劲儿,从开春练到年根,膝盖磕青了都不带哭的。"

我亲眼见过彩排时的场景——十五六岁的姑娘们天不亮就在打谷场上压腿,寒冬腊月里,呵出的白气把刘海都打湿了。教戏的赵师傅背着手转悠,时不时用竹条点她们的胳膊肘:"再高叁分!绸子不是死物,得让它活起来!"有个叫小梅的姑娘,为练一个鹞子翻身的动作,愣是在草垛上翻了几百回。

去年元宵节再看冀州女娃戏,领舞的竟就是小梅。她如今已是师范的学生,可每年正月必定回来带队。绸子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生命,时而如流云拂月,时而似惊涛拍岸。台下的娃娃们看得目不转睛,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不自觉地跟着比划起来。

这老手艺啊,就像埋在雪地里的麦种,看着沉寂,其实一直在等春天。现在镇上成立了传习所,每逢周末,总能听见里面传来清脆的锣鼓点。有些在外地上学的年轻人,放假回来也要去学两手,说是比跳街舞还带劲。

上个月在集市遇见赵师傅,他正给孩子们示范如何系绸花。"慢点儿绕,对,食指要挑住这个结。"七十多岁的人,手把手教得仔细。阳光从他花白的鬓角滑过,照在那些彩绸上,恍惚间仿佛又看见了当年的正月十五。

茶摊的李大爷现在改了口风,常端着茶杯在传习所门口转悠。有回他眯着眼睛看了半晌,忽然咧嘴笑了:"这拨娃娃,有点我们当年的意思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