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100米内附近的人,台山百米范围身边友邻
老街拐角的烟火气
搬来台山这片老城区快满叁个月了。每天傍晚下楼散步,总爱在巷口那家糖水铺坐会儿。老板是个嗓门洪亮的大姐,总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今天我刚坐下,她就端着绿豆沙过来:“阿妹,今天这么早?刚才陈伯还念叨你,说留了份今天的侨报给你。”我愣了一下,才想起陈伯是街角报刊亭的那位老师傅。
这种被街坊记住的感觉很奇妙。在大城市住公寓叁年,连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可在这里,不过百米的距离——从我家到糖水铺六十步,到报刊亭八十步,再到菜市场整好一百步。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却装着活色生香的生活。
上周家里水管漏水,我在楼道里急得团团转。楼下五金店的赵师傅听见动静,拎着工具箱就上来了。他边拧螺丝边闲聊:“你这房子以前住着林老师,他女儿每年暑假都从国外回来看他。”修理完我要付钱,他摆摆手:“邻里邻居的,换个垫圈的事。”后来我在他店里买了新的水龙头,他给的价钱比网购还便宜。
这种人情味儿还体现在更小的事情上。比如今早去买菜,卖菜阿姨看我挑番茄,直接递过来两个:“这几个是本地农户刚送来的,比大棚的甜。”又压低声音提醒:“明天十六,街尾阿婆会做黄鳝饭,你要尝尝得早点去。”果然,在台山百米范围内生活久了,连味蕾都被街坊们照顾着。
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月的经历。深夜突发急性肠胃炎,在业主群里发了条求助信息。不到五分钟,对门的护士小张就来敲门送药,斜街口的药店老板特意折返开门,连小区保安老周都上来说:“我电动车充好电了,需要去医院我送你。”那个夜晚,我突然理解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正分量。
当然也有小摩擦。比如楼上练琴的小朋友总在午休时间弹错同一个音符,隔壁单元偶尔为停车位发生口角。但这些插曲反而让邻里关系更真实——就像老话说的,勺子总会碰锅沿。重要的是,大家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楼下遇到时会直接沟通,或在微信群里有话直说,绝不会积怨。
昨天路过社区活动中心,看见布告栏贴着端午包粽子的通知。好几位阿姨正在里面排练舞蹈,音乐声飘出窗外。我突然想起糖水铺大姐说的话:“在台山这片啊,百米之内都是自己人。”这话说得真对,物理距离或许有限,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早就超越了冰冷的数字。
傍晚的风吹过骑楼,报刊亭陈伯朝我招手。他指着侨报上的照片:“这是你上次问的梅家大院,我特意给你留的。”接过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我突然觉得,所谓归属感,大概就是在台山百米范围内,有人记得你的喜好,关心你的冷暖,让你的生活扎根在真实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