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生课堂体验传统茶饮文化
那天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刚好洒在讲台前那张特别布置的茶桌上。李老师和平常一样走进教室,手里却多了个古朴的木匣子。同学们互相递着眼色,心里都在犯嘀咕——今天这节语文课,难不成要改上手工课?
木匣打开,里面是一套素雅的青瓷茶具,还有几个装着不同茶叶的玻璃罐。李老师笑呵呵地看着我们:“咱们今天来聊聊,苏轼笔下‘从来佳茗似佳人’究竟是个什么滋味。”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前排几个同学不自觉地向前探着身子。
当茶香飘进教室
小雯是第一个动手操作的。她小心翼翼地捻起一撮龙井,按照刚学的“中投法”缓缓注水。看着嫩绿的茶叶在杯中舒展,她突然“啊”了一声:“这不就是《茶经》里说的‘如春笋展腰’嘛!”旁边的男生打趣她终于把文言文和现实联系起来了,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说来也怪,平时背古诗总觉得隔着一层,可当亲手泡开这杯茶,再读“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突然就懂了那种真切的感觉。就连最坐不住的小军,这会儿也安安静静地盯着茶杯里打转的茶叶,像是在琢磨什么。
李老师在课桌间慢慢踱步,偶尔停下来纠正某个同学的握壶姿势。“你们注意看,”她指着杯中上下沉浮的茶叶,“这像不像人生?有起有落,最后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句话让不少同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藏在茶味里的学问
最让大家惊讶的是,原来喝茶还能喝出这么多门道。尝到第叁泡茶时,平时最爱喝饮料的小林挠着头说:“奇怪,这茶明明没加糖,怎么喝完嘴里是甜的?”李老师顺势讲起了“回甘”的道理,还让我们留意呼吸间那股若隐若现的兰花香。
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分辨炒青、烘青的不同香气,还顺带搞清楚了茶叶怎样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历史课上学过的那些贸易路线,突然变得具体起来——原来我们手里的这杯茶,曾经颠簸过那么远的路。
有几个同学课后还自发组成了“寻味小组”,说要尝尝《红楼梦》里提到的暹罗茶,还有唐朝人最爱喝的紫笋茶是什么味道。这种自发的研究劲头,倒是让老师们都挺意外的。
现在走在校园里,偶尔能看见叁五个同学坐在石凳上品茶聊天。有时是讨论刚学的古诗,有时就是单纯享受那份闹中取静的惬意。这套登封学生品茶喝茶上课的方式,渐渐成了我们学校独特的风景。说来也妙,自从茶具搬进教室,同学们上课走神的情况少了很多,大概是茶香让人心静下来了?
记得有回下大雨,体育课改在室内,我们索性又来了一次茶会。听着雨打屋檐的声音,喝着暖手的红茶,班长忽然冒出一句:“这大概就是‘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意境吧。”那一刻,所有人都安静了,只有茶香在空气中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