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上课喝茶辩辩群,青岛学生课余茶聚交流群
最近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同学们小声议论着一个叫“青岛上课喝茶辩辩群”的地方。说实话,第一次听说这个群名时,我还以为是哪个调皮同学建的摸鱼群呢。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扫码加入后,发现群里已经有两百多人。管理员是个大叁学长,他发的群公告让我恍然大悟:“这里不是教你怎么上课偷喝奶茶,而是想打造一个属于我们青岛学生自己的交流空间。大家可以把这里当成课间的茶水间,累了就来坐坐。”
从线上讨论到线下茶聚
群里最热闹的时段总是课间十分钟和午休时间。有人发题求助,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给出解题思路;有人分享哪家图书馆的座位最舒服,很快就能收获一堆实用建议。上周叁下午,群里突然蹦出条消息:“有人在教学楼颁区吗?我带了崂山绿茶,要不要一起喝一杯?”
没想到二十分钟后,真的有叁个素未谋面的同学凑到了一起。后来这件事在群里传开了,大家突然发现,原来线上聊天和线下见面只隔着一杯茶的距离。现在,这样的“青岛学生课余茶聚交流群”活动已经成了常态,有时在图书馆角落,有时在食堂安静的卡座,总能看见叁五同学边喝茶边讨论功课。
昨天参加茶聚时遇到件挺暖心事。大二的学妹小陈抱着厚厚的专业书过来,眉头皱得紧紧的。原来她正在为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发愁。我们几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边给她倒茶,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建筑系的同学帮忙看图纸,计算机系的同学建议用什么软件更顺手,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傍晚。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特别的辩辩群里越来越常见。大家发现,当交流不再局限于班级和专业,反而能碰撞出更多火花。现在群里还衍生出好几个兴趣小组,有约着去海边背单词的“晨读小队”,也有周末一起去爬浮山的“登山组”。
当然,群里也不是永远都在学习。期末考试那周,有人发了条:“急需续命!求推荐学校周边最好喝的奶茶!”这条消息瞬间收获了八十多条回复,从哪家珍珠最蚕弹到哪家甜度最适中,同学们把自己的“私藏清单”都贡献出来了。
最近群里在筹备暑假活动,几个热心的同学正在策划“青岛老街寻茶”活动,打算带着大家边逛老城区,边探访那些藏在巷子里的茶馆。这个想法一提出就获得了很多响应,毕竟对我们这些在青岛求学的学生来说,既能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又能结交新朋友,确实是件两全其美的事。
看着群里每天跳动的消息,突然觉得这个看似普通的辩辩群,已经成了我们在青岛的第二个家。这里没有严肃的课堂纪律,没有成绩排名的压力,只有同龄人之间的温暖陪伴。或许正是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让“青岛上课喝茶辩辩群”变成了连接我们的独特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