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火车站小巷子,喀什站旁小街巷
说来也怪,每次在喀什火车站下车,我总不是急着往大路上赶。那排黄色的楼房后面,藏着几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像这座城市掌心的纹路,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巷口总能看到几个老人坐在木凳上,他们手里的茶壶冒着白气,像在给过往的时光标注温度。有个戴花帽的大爷见我张望,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问:"找地方歇脚?"我点点头,他笑着指向巷子深处:"往前走,有卖烤包子的。"
巷子里的声音与气味
这条喀什火车站小巷子真是个奇妙的地方。刚进去时还能听见站前广场的喧闹,再走几步就只剩下自己的脚步声了。烤包子的香气从土馕坑里飘出来,混着干果摊上无花果的甜味,还有老茶馆里飘出的砖茶香——这些气味层层迭迭的,把整条巷子腌渍得很有滋味。
卖烤包子的年轻人动作麻利,面团在他手里转几圈就变成薄皮,塞进羊肉洋葱馅,贴在馕坑里不过十分钟,金黄酥脆的烤包子就出炉了。"我们这家传了叁代,"他擦擦额头的汗,"以前爷爷推车在站前卖,现在总算有个固定摊位了。"
继续往喀什站旁小街巷深处走,声音渐渐多了起来。铁匠铺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裁缝店的缝纫机嗒嗒作响,还有孩子们追逐玩闹的笑声。这些声音不高,却让巷子充满了生机,就像背景音乐似的,不吵人,反而让人觉得踏实。
在喀什站旁小街巷的拐角,我注意到一位银匠正对着窗户打磨器皿。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把他手中的银勺照得发亮。他干一会儿就停下来眯眼看看,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手里不是银勺,而是什么珍贵的宝物。
巷子不宽,两旁的老房子挨得很近,二楼的人家从窗户伸竹竿就能递东西给对面。有位大妈正把洗好的地毯搭在晾衣绳上,鲜艳的图案在阳光下特别醒目。"新来的?"她朝我笑笑,"这条巷子看着旧,可是个宝地呢。"
越往深处走,越能感受到这条喀什火车站小巷子的独特节奏。它不像站前广场那样急匆匆的,而是慢悠悠的,像老挂钟的摆锤,不慌不忙。有驴车慢吞吞地经过,赶车的老汉哼着听不懂的小调,车轮压在青石板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
我在一家老茶馆门口停下脚步。里面坐着几位老人,有的在下棋,有的只是捧着茶碗发呆。茶馆老板提着长嘴铜壶挨个添水,动作熟练得像在表演。茶客们说话声不大,偶尔传出笑声,然后又恢复平静,就像河水打了个旋儿,继续往前流。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而是暖黄色的,从窗户里、门缝里透出来,把石板路照得柔和了许多。烤馕的香味又飘来了,这次还夹杂着各家做饭的香气,是羊肉炒洋葱的味道,还有孜然的特殊香气。
站在巷口回头看,这条喀什站旁小街巷安静地卧在暮色里,像一条沉睡的河流。火车站广播声隐隐传来,提醒着我这里离现代交通枢纽只有几步之遥。可就是这么几步,却像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我突然明白了那些老人为什么喜欢坐在巷口。他们面对的是川流不息的现代车站,背靠的却是延续了千百年的生活。这条巷子啊,就像是喀什跳动的心脏,把古老和新鲜的血脉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