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学校门口的暗号还在吗
最近刷手机,总能看到有人在打听“哈密学校门口暗号”的事儿。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那点小秘密吗,怎么突然火起来了?
说起这个暗号,八九十年代在哈密上过学的朋友估计都有印象。那会儿通讯基本靠吼,找朋友基本靠走。学校门口那棵老榆树下,就是我们约定的老地方。有时候约好了放学去掏鸟窝或者看小人书,人没齐咋办?就靠对暗号。“天王盖地虎”——树后头准会冒出个小脑袋,压低嗓子回一句“宝塔镇河妖”。对上了,大伙儿就嘿嘿一笑,心照不宣地往目的地跑。
那些年的小默契
这种暗号可不是随便编的。有的是从《林海雪原》里学的,有的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评书段子,还有纯属我们自己瞎编的顺口溜。比如“星期天的电影票”,下一句可能是“在我书包最里层”。现在想想挺幼稚的,可那会儿觉得特别酷,仿佛有了这套密语,我们就成了有组织的小团体。
其实所谓的哈密学校门口暗号,压根不是什么神秘组织的地下联络方式,就是孩子们之间的小游戏。用来区分是不是自己人,或者单纯觉得好玩。有时候两个班约着踢球,怕被老师发现,就在放学时悄悄对个暗号,然后分头往操场集合。
去年回哈密,特意绕到母校门口转了转。老榆树还在,只是周围全变了样。穿着校服的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出了校门就戴着耳机,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我站在那儿发了会儿呆,忽然很想找个人问问,你们现在……还用暗号吗?
问了个读初中的侄子,他一脸莫名其妙:“叔,你说的是游戏里的语音密码吧?我们都在群里说好了,直接发定位。”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班级群、好友群、游戏群,消息刷得飞快。
倒是在校门口的小卖部门口,听见两个小男孩在接头。一个说:“你带‘那个’了吗?”另一个拍拍书包:“放心,皮肤都买好了。”我竖起耳朵听了半天才明白,他们说的是游戏里的道具。这算不算是新时代的暗号呢?
跟几个老同学聊起这事,大家都很感慨。当年的暗号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缺少便捷的通讯方式。现在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联系,自然不需要那些复杂的口头密语了。不过,人类渴望归属感的天性没变,只是表达方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
前几天路过小学,正好放学。听见个小姑娘兴奋地跟她妈妈说:“明天我们组要用‘玛卡巴卡’当开机暗语!”她妈妈没听懂,我在旁边忍不住笑了。你看,孩子们总会找到新的方式,来制造属于他们的小秘密。
所以你要是问我哈密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老一套估计是没了。但只要你仔细听,孩子们之间总有新的“暗号”在流传。可能是某句网络流行语,可能是某个动漫台词,也可能是他们自创的梗。形式变了,但那种想要拥有小圈子秘密的童心,好像一直都在。
有时候真挺怀念那种感觉——放学后,凑到好朋友耳边,压低声音说一句只有我们懂的暗语,然后相视一笑,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