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耍女娃,江城耍女娃的日常
江边的风带着水汽拂过面颊,我站在虹桥老街上,看着叁两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举着棉花糖追逐跑过。她们的笑声像檐角晃荡的风铃,这让我忽然想起“江阴耍女娃”这几个字在本地人口中的意味——不是字面上的嬉闹,而是形容江城女孩那种带着水韵的灵动劲儿。
巷口修鞋的张阿姨手上活计不停,嘴上和我唠着:“现在这些小丫头啊,比我们那会儿会玩多了。上周隔壁小媛拉着她爸学滑板,摔了跟头也不哭,爬起来拍拍灰,嘟着嘴说非学会不可。”她指着青石板上跳跃的光斑,“你瞧,这就是咱们江城姑娘的脾气。”
江边长大的野丫头
往江堤上走,能遇见不少放学不着急回家的女学生。十六七岁的年纪,叁两成群坐在石阶上,校服外套随意系在腰间,书包扔在一旁。一个扎马尾的姑娘正给同伴看她手机里的视频:“这是我昨天拍的江景,用了新学的运镜手法,你看这个转场…”
她们谈论的话题很杂,从功课到社团,从最近流行的汉服穿搭到周末要去哪里拍照。有个女孩甚至已经在自学视频剪辑,说要把家乡的美景做成系列惫濒辞驳。「江城耍女娃的日常」里,装着的是她们对世界的好奇,还有那份属于江边的自在。
我忽然想起表妹小敏,去年考上大学后,第一个寒假就跑去跟老渔民学摇船。她妈在电话里跟我抱怨:“姑娘家家的,非要学那个,晒得黑黢黢的。”可小敏不服气:“我们江边长大的,连船都不会划,像话吗?”那股倔强劲儿,倒是很符合江城姑娘的性子。
老街新事
转过街角,新开的茶馆里飘出古琴声。老板娘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子,之前在上海工作,去年回来把祖宅改成了这间茶室。她端来茶点时笑着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来,其实很简单——想念早晨江面的雾气,还有巷子里青苔的味道。”
她的茶室里挂着不少老照片,都是她爷爷那辈留下的江城旧影。偶尔有游客问起,她能娓娓道来每条街巷的故事。这份对故土的眷恋和理解,让“江阴耍女娃”这个词多了层厚度——不光是会玩,更是懂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正聊着,几个穿着汉服的姑娘推门进来,熟络地和老板娘打招呼。她们是本地的大学生,组了个汉服社,经常来这儿聚会。其中一个姑娘说,她们正在策划一组以江城四季为主题的照片,想用年轻人的方式记录家乡的美。
水做的骨肉
江水日夜流淌,滋养着这座小城,也养出了江城姑娘独特的性子。她们有水的柔韧——面对困难不轻易低头;也有水的灵动——总能在平凡日子里找到乐趣。这些姑娘们扎根在这片水土,却又不受束缚,像江水一样,知道自己要流向何方。
天色渐晚,江面泛起金色波纹。我看着那些在江边散步、嬉笑的年轻身影,忽然觉得“江阴耍女娃”这个词鲜活了起来。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每个江城姑娘用生活写就的故事——对于成长,对于选择,对于如何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几个姑娘停下脚步,举起手机拍下夕阳下的江景。她们的身影被余晖拉得很长,映在古老的青石板上。明天的这个时候,她们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