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150元的温情故事
那条藏着故事的老巷子
说起咱们莱州啊,最有味道的还真不是那些新建的商业街,而是那些弯弯曲曲、藏着几十年光阴的老巷子。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角的青苔绿得深沉,偶尔有自行车叮铃铃穿过,带着说不清的烟火气。就在这样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深处,有个不起眼的小店,发生过一段对于150块钱的温情故事。
那是去年初夏的事了。巷子口修鞋的王大伯最先发现的——总有个年轻小伙,每天下午五点半准时出现在巷子里,站在那家叫“暖光”的小书店门口张望,却从不进去。小伙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肩膀那儿还有个不太显眼的补丁。
终于有一天,我看见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书店那扇会吱呀响的木门。我跟在后面也进去了,纯粹是好奇。店里很安静,只有风扇轻轻转着的声音。小伙子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手指轻轻划过那些书脊,最后停在一本淡蓝色封面的小说前——标价正好150元。他盯着价格标签看了好久,那个眼神啊,既有渴望,又有点为难。
店主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我们都叫她李奶奶。她正在柜台后面整理书籍,抬头看见小伙子,笑了笑:“又来啦?今天决定要这本了?”
小伙子脸一下子红了,手不自觉摸了摸口袋:“我、我再看看……”
就这样连续来了叁天,每次他都在那本书前站上半个多小时,然后空着手离开。到第四天,李奶奶在他又要走的时候开口了:“小伙子,我这儿正好缺个人帮忙整理新到的书,每天放学后来一小时,工钱嘛——一天30块,你愿意吗?”
小伙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吗?我愿意!”
从那天起,每天傍晚小巷子里就多了一道风景——小伙子认真地擦拭书架、整理图书,李奶奶就在旁边泡一壶茉莉花茶,偶尔指导他怎样把书分类。五天过去了,小伙子接过李奶奶递来的150元钱时,手都有些发抖。他转身就从书架上取下那本他看了无数遍的书,毫不犹豫地走到收银台前。
可李奶奶没有接他的钱,反而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个已经包装好的纸袋,上面还细心系了根麻绳:“这本书,就当是奶奶送你的。”
“这怎么行!”小伙子急了,“我是靠自己的劳动挣的钱!”
李奶奶温和地笑了:“你的劳动我看见了,很认真,很用心。但你可能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女儿。她写的第一本书,你是我见过的看它最认真的人。”
小伙子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巷子外的夕阳正好斜斜地照进来,把整个书店都染成了暖金色。
后来我才知道完整的故事。小伙子是从农村来城里读大学的,家里条件不好,那150元是他将近一周的饭钱。而那本书,是他暗恋的姑娘偶然提起过很想读的,他记在了心里。至于李奶奶,她早就看出了小伙子不是为自己买书——没有哪个为自己买书的人会那样反复摩挲书脊,却从不敢翻开内页怕弄脏了。
现在那家小店还开着,小伙子毕业后在城里找了工作,每个月都会回巷子里看看李奶奶,有时候带点水果,有时候就只是坐着聊聊天。那本用150元串起的故事,成了这条小巷子里最温暖的传说。
有时候我路过那条巷子,会特意放慢脚步。青石板还是那些青石板,墙面斑驳依旧,可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总觉得整条巷子都温柔了起来。你说这莱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怎么就这么打动人心呢?可能因为它不只是一段暗恋,更是一个少年笨拙却真诚的心意,和一位老人不动声色的善意共同写就的。
如今偶尔还能在巷子里遇见那个小伙子,他已经不再穿带补丁的衬衫了,但看到李奶奶时,眼里那份感激一点没变。而那本曾经标价150元的书,听说他一直好好收藏着,虽然最终并没有送给那个姑娘——他说他明白了,有些心意本身就已经很完整,不需要别的结果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