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站街快餐约学生,建德路边快餐找学生
晚上九点,建德老汽车站后街亮起昏黄的灯光,几个穿着校服的年轻人蹲在路边玩手机,校服拉链敞开着,露出里面的潮流罢恤。偶尔有电动车停下来,骑着车的中年男人朝他们抬抬下巴,他们便熟练地收起手机站起身。
这条街我走过很多次,每次都能看见不同的年轻面孔。他们大多十六七岁模样,脸上还带着青春期特有的绒毛,眼神却已经透出和年龄不符的世故。小陈就是其中之一,我第一次和他搭话时,他正低头刷着短视频,屏幕的光映在他略显稚气的脸上。
徘徊在街角的年轻人
"一天能挣两叁百吧,看运气。"小陈说话时不停左右张望,既在寻找潜在客人,也在警惕可能的危险。"周末生意好些,有些大哥喝完酒过来,给钱爽快。"他说这些时语气平静,像在谈论再普通不过的兼职。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做这个,他耸耸肩:"来钱快啊,比去奶茶店打工强多了。"
离小陈不远处的巷口,几个年纪相仿的女生聚在一起说笑。她们穿着改短的校服裙,脸上化着不太熟练的浓妆。有个女生掏出粉饼补妆,旁边同伴笑话她"太认真"。她们的对话片段随风飘来,谈论着最新款手机和网红奶茶,偶尔夹杂着对"客人"的抱怨。
这条街的生态很特别。路边摊贩对此见怪不怪,炒粉摊的老板说:"这些孩子大多是附近职高的,晚上出来赚点零花钱。"他动作熟练地翻动着锅里的米粉,"有些是留守家庭,爹妈在外地打工,管不着。"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年轻人很少单独行动,通常是叁五个凑在一起。或许在潜意识里,群体能给他们某种安全感。当他们单独面对客人时,那份故作老练的姿态才会出现裂缝,露出属于这个年纪的紧张和不安。
老李在这条街开了十年杂货店,他告诉我,这些年来,建德站街快餐约学生的现象一直存在,只是形式在变。"以前都是在网吧门口等,现在用手机约好了再来。"他说着摇摇头,"时代不一样了,但这些孩子面临的危险还是一样的。"
危险的信号确实随处可见。街角停着未熄火的摩托车,骑手戴着口罩;不远处的巷子里,偶尔会传来争吵声。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看起来明显未成年的孩子也混在其中,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明白自己正在涉足的是什么。
我试着和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男孩聊天,他戒备地打量我半天,最后只含糊地说自己"刚满十八"。但从他略显单薄的身板和偶尔流露的茫然眼神来看,这个说法很值得怀疑。当我问起家里人是否知道他在做什么时,他立刻转身走开了。
夜晚越来越深,街上的年轻人反而更多了。他们像候鸟一样聚集在这片昏暗的灯光下,用青春换取着快速到手的钞票。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些扭曲变形的黑影在水泥地上晃动,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离开时已是深夜,回头望去,建德路边快餐找学生的交易仍在继续。那些年轻的身影在夜色中模糊成一片,分不清谁是谁。只有偶尔亮起的手机屏幕,像萤火虫一样在黑暗中明明灭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