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学生群体叁小时百人聚集
这两天朋友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挺火,说泰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搞了场活动。这事儿听着新鲜,我特意打听了一圈,发现还真有这么回事。
那天下午太阳正好,大学城旁边的空地上陆陆续续来了些学生。刚开始就十来个人,后来人越聚越多,有骑共享单车来的,有从教学楼直接溜达过来的。穿红色卫衣的男生站在花坛边上数了数,扭头对同伴说:“好家伙,这得有小一百号人了吧?”
组织者是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他扯着嗓子喊:“咱们按原计划分组啊!”但现场实在太热闹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笑声淹没了。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蹲在地上整理物料,旁边穿运动服的男生顺手帮她扶住晃动的展板——这样的画面在人群里随处可见。
这场学生聚会是怎么起来的
其实最开始就是几个社团负责人碰头时聊起来的想法。大叁的李同学告诉我:“本来就想搞个小范围交流,没想到在校园墙上一发通知,报名的人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多。”他们临时换了叁次场地,最后定在这片能容纳学生群体叁小时百人聚集的空地。
现场能看到不少有趣的分工。左边那群人在布置简易展架,右边有几个同学正调试音响设备。穿格子衬衫的男生抱着矿泉水挨个分发,额头都是亮晶晶的汗珠。更远处,几个女生围着即将展示的手工作品,时不时传出清脆的笑声。
最让我意外的是,虽然来了将近一百人,但整个场面并不混乱。不同院系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几个活动区域,有人在讨论课题,有人在交换考研资料,还有几个篮球社的男生已经在商量下周的友谊赛了。
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有个男生即兴跳了段街舞,周围瞬间响起掌声和口哨声。穿汉服的女生们手挽手从旁边经过,裙摆带起细碎的阳光。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确实很难在正式场合见到。
负责签到的王同学翻着名单说:“其实我们最初只打算组织五十人左右。”她指着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后来不断有人问能不能带同学来,结果就成了现在这样大规模的聚会。”说话时她眼角弯弯的,带着点藏不住的惊喜。
天色渐晚时,有人打开了手机手电筒。星星点点的亮光在暮色里摇曳着,像散落的星光。叁小时过得真快,临走时不少人在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下次再聚。穿红色卫衣的男生一边收拾物资一边念叨:“下次得准备更多椅子了。”
回程路上我在想,或许年轻人从来就不缺热情和创意。只要给他们合适的空间,这种学生群体叁小时百人聚集的盛况,说不定会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呢。毕竟啊,能被这么多人记住的下午,总是特别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