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耍女娃,赤峰游女娃
赤峰这地方吧,说起耍女娃和游女娃,可能外地人听着有点懵。其实啊,这就是咱们当地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带着点儿亲切,带着点儿俏皮。
去年夏天,我跟着堂姐回她赤峰婆家做客。刚进村子,就看见几个穿蒙古袍的小姑娘在草坡上追着羊羔跑,小辫儿在风里一甩一甩的。堂姐的婆婆站在蒙古包前,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这些女娃娃们啊,整天野在外面耍,晒得跟小黑炭似的。”
草原上的童年时光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阵银铃似的笑声吵醒。推开蒙古包的门,晨光正好,叁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围着井台打水。年纪最大的那个踮着脚摇辘轳,另外两个在下面接着水桶,水花溅到脸上,她们就咯咯地笑成一团。我问她们要不要帮忙,那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摆摆手:“阿姨,我们天天这么耍,熟着呢!”
下午我跟她们去了村后的草场。真没想到,这些小姑娘骑起马来那么利索。那个叫其其格的小女孩拍了拍枣红马的脖子,扭头跟我说:“我五岁就会骑马啦!夏天带着弟弟妹妹在草原上耍,阿爸说我是小马倌。”她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有种城里孩子少见的野性和自信。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赤峰的孩子们都是这么长大的。尤其是女孩子,别看年纪小,捡牛粪、挤牛奶、照看弟妹,样样都行。他们在草原上耍着耍着就长大了,像草原上的萨日朗花,迎着风沙却开得格外鲜艳。
有一天傍晚,我看见其其格带着几个小孩在敖包旁边玩游戏。她们把捡来的石子摆成羊圈的模样,嘴里唱着古老的童谣。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游女娃”——在这片辽阔天地间自由成长的孩子,她们的童年就像草原上的风,无拘无束,却又带着这片土地特有的坚韧。
现在回城里很久了,还时常想起那些在赤峰草原上耍的女娃们。她们可能没有最新的玩具,没有上过兴趣班,但她们懂得哪片草场的韭菜花最香,知道怎么从云彩的形状判断天气,会在夜晚指着星空告诉你哪个是北斗七星。这些本事,可是城里孩子很少能学到的。
有时候想想,所谓的“赤峰耍女娃”,不光是说孩子们在玩耍,更是一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独特方式。她们在草原上奔跑、嬉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蒙古族的文化和智慧装进了心里。这种成长,或许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