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通话500元叁小时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个初中生,花五百块钱打了叁小时电话。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正端着茶杯的手都停在了半空中。五百块?叁小时?电话那头到底是谁,能让孩子舍得掏出这么多压岁钱?
小军是绥化某中学初二的学生,平时话不多,零花钱都攒着买漫画书。那个周末的傍晚,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拨通了一个号码。叁个小时后走出房门时,妈妈发现他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追问之下才知道,他居然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拨通了那个收费昂贵的心理咨询热线。
那些说不出口的话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跟谁说。”小军后来这样解释。学校里,同学们都在聊游戏和短视频;家里,爸妈开口闭口都是考试成绩。他感觉自己像被困在透明的泡泡里,明明周围都是人,却怎么也触碰不到真实的温度。
那个收费电话的另一端,是位声音温和的心理咨询师。没有评判,没有说教,只是安静地听小军诉说——对于被同学孤立的委屈,对于父母不理解的痛苦,对于青春期的迷茫。这叁个小时里,他第一次把心里所有堵着的东西都倒了出来。
“其实我知道电话费很贵,”小军说,“但平时这些话根本没人听。五百块钱买叁小时被理解的感觉,我觉得值。”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不少城市,类似的青少年心理服务热线都在悄然增加。有公益性质的免费热线,也有像小军选择的这种专业付费服务。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服务时长通常在一小时左右。而像小军这样选择长时间通话的,往往是因为积累了太多无人倾听的心事。
为什么孩子们宁愿花钱找陌生人说话?
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或许是因为,陌生人的倾听不带偏见。跟父母说心事,可能会被批评“想太多”;跟老师倾诉,又担心影响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形象。而电话那端的专业人士,既不会把秘密告诉班主任,也不会在饭桌上旧事重提。
李老师教初中语文二十多年,她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安静”了。“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愿意说心里话。他们在网络上可以侃侃而谈,现实中却常常欲言又止。”
这种“说话贵”的现象背后,其实是情感倾诉渠道的缺失。当正常的表达途径受阻,孩子们只能寻找其他出口——哪怕这个出口需要花费他们省吃俭用攒下的零花钱。
小军的妈妈在知道真相后哭了。她从未想过,儿子宁愿花500元找陌生人说话,也不愿跟自己谈心。“我们整天忙着赚钱给他更好的生活,却忘了问问他快不快乐。”
这件事在绥化的家长圈里悄悄传开了。有人震惊,有人不解,也有人开始反思。几位家长甚至组建了一个互助群,定期交流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更好地沟通。
而小军呢?他现在偶尔还会拨打那个热线,不过频率低了很多。因为妈妈开始每周抽出半天时间,什么也不做,就陪他散步、聊天。第一次散步时,两人都有些不自在,但至少,他们开始尝试着互相理解了。
五百元叁小时电话费,这个数字确实惊人。但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孩子之间那看不见的距离。也许真正的问题不是电话费太贵,而是我们给予的倾听太便宜——便宜到总是被其他事情插队,便宜到常常心不在焉。
如果你家里也有青春期的孩子,不妨问问自己:最近一次认真听他们说话,是什么时候?那次对话,又持续了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