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中学生一小时50元陪小孩
最近在本地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讨论:有初中生在小区布告栏贴了小纸条,说能帮忙照看小孩,一小时收费五十块。没过两天,又发现类似的内容,不过这次写的是"中学生陪玩服务",价格也是五十元一小时。这事儿让不少邻居都觉得新鲜。
我家对门张阿姨先试了水。她孙子刚上小学,暑假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那天她把孩子送到楼下的初中生家里,两小时后去接人,发现两个孩子正头碰头拼乐高。"奇了怪了,我家这孩子平时谁的话都不听,居然跟初中生玩得这么投缘。"张阿姨边说边掏出手机给我看照片,"你瞧,还一起做了科学小实验呢。"
为什么家长愿意掏这个钱
说实话,刚开始听说这事,我和很多人的反应一样:现在请大学生家教不香吗?但仔细琢磨才发现不一样。大学生家教更像老师,而这些中学生呢,更像是孩子的"临时哥哥姐姐"。他们不会一本正经地讲课,而是真的在陪玩——一起搭积木、做手工、读绘本,偶尔辅导下简单的作业。
楼下便利店的李姐给我算过账:"请个保姆每小时至少要四十吧?但保姆大多只顾着安全,不会陪孩子玩。这些中学生不一样,他们自己还是孩子,懂小孩子的心思。"她女儿最近找了位初二学生陪读,效果出人意料。"以前写作业鸡飞狗跳,现在有小老师陪着,反而安静多了。"
不过也有家长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看好别人吗?我特意观察过小区里几个提供这类服务的中学生。他们通常两人一组,只接邻近楼栋的订单,而且坚持要让家长把孩子送到自己家里。这样既安全,环境也熟悉。
中学生们的另一面
有次在社区中心的亲子活动上,我遇到正在帮忙的初叁学生小林。她告诉我,做这个最初是为了攒钱买吉他,后来却渐渐喜欢上这份"工作"。"小孩子们的想法特别有趣,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反而能忘记考试的烦恼。"她笑着说,现在已经有叁个固定的小客户了。
另一个叫乐乐的男生说得更实在:"比发传单轻松多了。而且看着小朋友从怕生到主动拉我玩游戏,特别有成就感。"他给我看手机里存着的照片,都是和孩子们完成的手工作品。不过他也坦言,遇到调皮的孩子确实头疼:"上次有个小男孩死活不肯写作业,我只能说'哥哥陪你一起写',才把他哄住。"
这些中学生普遍反映,最难的不是照顾孩子,而是怎么让家长信任自己。为此他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主动提供学生证复印件,有的让父母先和客户家长见面,还有的会定期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情况。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种中学生一小时五十元的陪玩服务,现在成了我们小区里的热门话题。上周社区还专门组织了一次见面会,让有意向的中学生和家长们面对面交流。现场热闹得像个小集市,二十多个中学生准备的资料卡不到半小时就被领光了。
住在叁号楼的王老师说,这种模式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痛点。"暑假这么长,总不能天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这种就近的、同龄人式的陪伴,比很多兴趣班都实在。"她女儿最近经常去隔壁单元的中学生家里,回来总会兴奋地分享又学会了什么新游戏。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方式。我在小区花园就听过两位老人的争论,一个说"半大孩子带小孩不靠谱",另一个反驳道"现在的中学生比我们那时候能干多了"。正说着,看到几个初中生带着小朋友在草地上做老鹰捉小鸡,笑声传得老远。
傍晚散步时,经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中学生推着儿童自行车在后面跑,前面坐着咯咯笑的小朋友;或者几个孩子围坐在树荫下,听中学生哥哥讲绘本故事。这些画面让人恍惚觉得,仿佛回到了过去大杂院的日子。
或许这种互助模式之所以能生根发芽,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现代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对邻里温情的渴望。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这种自发形成的情感联结,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