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高州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
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热帖,标题挺扎眼——"高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刚瞥见时我还愣了下,现在初中生零花钱都这么阔绰了?点进去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发帖的是个初叁男生,他说同桌家里条件不太好,最近总皱着眉头发呆。问了才知道,那孩子父母在东莞打工,最近奶奶哮喘老毛病又犯了。50块钱对城里孩子可能就两杯奶茶,但那是他整整叁周的早饭钱。
藏在电话卡里的温度
其实这50元买的是张长途电话卡。男生省下买教辅的钱,拉着同桌去报刊亭买了张面值50元的滨笔卡。每天晚上叁小时,那边是加完班疲惫的父母,这边是攥着听筒不肯放手的祖孙俩。有次邻居听见孩子在电话这头背《游子吟》,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
我表姐在镇上中学当班主任,她说这样的孩子每个班都有几个。有个女生总在课间追着她问数学题,后来才坦白:"老师,您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那些无声的牵挂,都憋在孩子们心里。偶尔爸妈来电话,他们都说得特别快,生怕多耽误一秒钟父母就要多付话费。有个男孩每次挂电话前都会突然抬高声音:"我这次月考进步了!"其实卷子还压在书包最底下没发。
这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有年台风把电话线刮断了,整整两周没收到父母消息。后来线路修好,母亲在电话里说,那半个月她天天站在工地活动板房门口,望着粤西方向掉眼泪。
现在条件好了,视频通话越来越方便。可有些老人不习惯智能机,有些孩子家里只有老人机。那个买电话卡的男生说,有次他半夜起来,看见同桌在被窝里按计算器,嘴里念着:"等过年爸妈回来,我要用攒的硬币把存钱罐填满。"
或许在某个我们看不见的角落,还有孩子正对着电话机数秒,等着熟悉的铃声响起。那些没说出口的思念,都化作了挂断电话后,久久不愿放下的听筒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