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大庆大学城附近被叫做炮楼
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我刚来大庆上学那会儿,学长领我在大学城周边转悠,指着几栋楼房说:“看,那就是咱们这儿的炮楼。”我当场就愣住了,脑子里浮现出抗战电影里那些碉堡的影像。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后来待久了才明白,原来学生们私底下都这么叫。这称呼吧,一开始听着确实有点别扭,但时间长了,反而觉得特别亲切。就像小时候外婆给起的小名,外人听不懂,但自家人一叫就懂。
楼里楼外的那些事儿
其实这些被叫做炮楼的建筑,就是普通的居民楼。为啥会有这么个外号呢?我琢磨着,可能是因为这些楼房相对独立,在一片平房和低矮建筑中显得特别醒目。再加上大学生们总喜欢给周围的东西起外号,一来二去就这么传开了。
记得有一次我打车回学校,司机师傅问我去哪儿。我说去大学城边上那些炮楼附近,师傅立马就懂了,二话不说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你看,连本地司机都知道这个称呼,可见这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了。
这些炮楼里住的可不全是学生。有的是本地的老住户,住了十几年了;有的是在外打工的租客;还有刚毕业的学长学姐,暂时在这儿落脚。每到傍晚,楼里飘出炒菜的香味,阳台挂着各色衣服,生活气息特别浓。
楼下的小卖部老板跟我说,他在这儿开店八年了,听学生们这么叫都听习惯了。有时候家长来找孩子,说不上具体地址,就说“去炮楼那边”,他就能给人指路。这话让我觉得,这个看似随意的称呼,其实已经成了这个地方的一个文化符号。
生活中的炮楼记忆
大叁那年,我也在炮楼里租过房子。那段时间,每天下课和室友一起回“炮楼”,在路上买点水果,顺便在楼下小吃摊带份宵夜。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简单,却特别充实。
这些炮楼见证了很多故事。我认识的一对情侣,从大二开始就在炮楼里合租,毕业后还真的结婚了。去年同学聚会见到他们,说起当年在炮楼的日子,俩人都笑得特别开心。你看,这些楼房虽然外表普通,却承载着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有时候晚上从图书馆回去,看着炮楼里亮起的点点灯光,会觉得特别温暖。那些灯光后面,是正在复习明天的考试的学生,是刚下班回来的年轻人,是等着孩子回家的父母。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故事。
楼下的麻辣烫老板娘说,她最喜欢和学生聊天,听他们说学校里的新鲜事。她说这些炮楼就像是个中转站,每年都送走一批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新生。这话说得真对,铁打的炮楼,流水的学生。
现在偶尔回大庆,我还会特意去炮楼那边转转。虽然很多店铺换了招牌,楼也重新粉刷过,但那种熟悉的感觉还在。路过的时候,还能看见叁叁两两的学生,说着我们当年说过的类似的话题,过着和我们当年相似的生活。
这些被叫做炮楼的建筑,已经不仅仅是几栋普通的楼房了。它们成了大学时光的一个标志,成了一个只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才懂的暗号。每次听到这个称呼,都能勾起很多温暖的回忆。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名字有点奇怪,但对我们来说,这就是青春记忆里一个特别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