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九江学子即时响应联系方式
最近在校园里,总能听到同学们讨论着“九江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这个话题。说真的,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也挺纳闷的——这到底是个什么服务?
那天在食堂排队,前面两个女生正聊得热火朝天。一个说:“我昨天试了那个九江学子即时响应联系方式,下午两点约的补习,叁点就找到数学系的学长来帮忙了。”另一个惊讶地问:“这么快?怎么找到的?”听到这儿,我不由得竖起耳朵,往队伍前面挪了挪。
校园里的新鲜事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我才慢慢弄明白。原来这不是什么官方服务,而是同学们自发形成的一种互助模式。比如有些高年级同学会在课余时间提供专业课辅导,有的艺术生愿意有偿指导手工作业,还有同学在空闲时帮忙取快递、代买零食。
这种九江大学生随叫随到的服务能火起来,确实有它的道理。想想看,现在大家课程安排都不一样,有时候遇到急事,找个能马上帮忙的人还真不容易。上周我室友突然发烧,就是通过同学推荐的联络方式,很快找到了医学院的同学来初步诊断,那一刻真的让人安心不少。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随叫随到的模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前两天在宿舍卧谈会上,小李就吐槽:“有时候晚上十点多还收到求助消息,确实有点影响休息。”小王则认为:“既然是自愿帮忙,设定好服务时间不就行了?比如控制在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之间。”
我发现,这种九江学子即时响应的互助方式,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校园生活。以前可能需要辗转找好几个中间人才能联系到想找的同学,现在通过同学间建立的联络网络,效率提高了不少。就拿上周我们社团急需会弹古筝的同学来说,通过在几个群里发布消息,半小时内就联系到了叁位同学。
当然啦,这种服务完全建立在同学间的信任基础上。我采访过的几位提供服务的同学都表示,他们会优先帮助认识的同学介绍来的人,这样大家都放心。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收取的费用都很合理,主要是象征性的劳务费,毕竟谁的时间都很宝贵。
随着这种模式的普及,一些细心的同学开始制作简易的服务指南,明确标注服务类型、时间和注意事项。比如外语系的同学会注明能辅导的语种,设计专业的同学会展示自己的作品集,这样需要帮助的同学就能快速找到合适的人选。
现在走在校园里,偶尔还能看到公告栏上贴着各种手写的服务便条,上面简洁地写着联系方式和能提供的帮助。这些便条更新得特别快,往往两叁天就被新的覆盖,可见同学们对这种互帮互助形式的认可。
说到底,这种同学间自发形成的互助网络,倒让我想起小时候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谁家做饭缺根葱,对着窗外喊一声就能借到;现在在大学里,遇到困难时发个消息,很快就有同学响应。虽然形式变了,但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还是一样的。
当然啦,作为学生,我们也要把握好分寸。既要互帮互助,又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要的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成长和锻炼,这才是这种校园互助模式最珍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