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学生品茶工作室,界首学子茶艺交流坊
走进界首学生品茶工作室,最先闻到的总是那股若有若无的茶香。几个青花瓷盖碗摆在原木桌上,热水冲下去的瞬间,茶叶舒展开来,像刚睡醒的样子。
说起来挺有意思,这个工作室最开始就是几个爱喝茶的同学凑在一起的据点。大二的小王从老家带来一包龙井,大家围着尝鲜,没想到就这样喝出了瘾头。后来外语系的李静说:“咱们不如正经弄个地方,还能交流茶艺。”于是教室角落的小桌子,慢慢变成了现在这个像模像样的界首学生品茶工作室。
从陌生到熟悉的茶香之旅
记得第一次办活动时挺逗的。说是品茶,结果来的同学大半分不清铁观音和普洱。有个男生直接把茶汤一口闷了,咂咂嘴说:“好像比我爸泡的苦点儿?”现在想想那场面还觉得好笑。不过正是这种懵懂,让大家特别有学习的劲头。
现在可不一样了。上周的活动里,已经能听见有人在讨论:“这泡岩茶的火功刚好,桂皮香很明显。”而当初那个一口闷的男生,现在正手把手教新生怎么温杯烫盏。这种变化,不是挺让人感动的吗?
我们最近常泡的是凤凰单丛。这种茶特别有意思,每泡味道都在变。第一泡花香轻扬,第叁泡茶汤醇厚,到第五泡又回甘明显。有个学妹说,这就像大学生活嘛,不同阶段有不同滋味。
茶桌上学到的东西
在界首学子茶艺交流坊待久了,发现品茶这事儿吧,急不得。水要烧开,但要稍微放凉到95度;茶要快出水,但头叁泡的时间都得微调。这种对细节的讲究,不知不觉也影响了我们做功课的态度。
化学系的张明最有意思。他每次品茶都像做实验,认真记录水温、时长和口感。后来他居然写了篇《茶叶中茶多酚释放规律研究》,还拿了校级奖项。你说这是品茶还是搞科研?可能兼而有之吧。
最热闹的是周末下午。那时人来得多,我们就摆开长桌,变成界首学子茶艺交流坊。不同专业的同学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学文学的会说这茶让他想起某首古诗,学生物的就开始讲解茶树品种。茶壶往外倒水的声音,和大家的笑声混在一起,特别温暖。
慢慢发现,茶好像有种魔力,能让浮躁的心静下来。考试前那周,来这里坐会儿成了很多人的习惯。捧着杯热茶,看茶叶在杯里打转,压力好像也跟着消散了些。
这个工作室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每个参与者的热情。茶具是大家凑钱买的,茶叶是同学从家乡带来的,墙上那幅字是美术系同学写的。就连放茶叶的柜子,都是几个男生从旧货市场淘回来自己打磨的。
明年就要毕业了,真舍不得这个地方。不过听说大一的学弟学妹已经打算把界首学生品茶工作室继续办下去,还要在招新时设置体验环节。想到茶香还会在这里飘荡,心里就踏实了许多。毕竟啊,好的东西,总会有人接着喜欢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