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100米内学生约,附近学子相约

发布时间:2025-11-05 16:14:07 来源:原创内容

走在湛江的街头,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路边糖水店飘出番薯糖水的甜香,几个穿校服的少年正围坐在塑料凳上写作业,橡皮擦屑落在斑驳的木桌缝里。我突然想起大学时总爱约在校门口那家老店,隔着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在群消息里喊一声“五分钟到”,就能凑齐一桌人。

这种百米内的相约,有种特别的亲切感。不用提前半天规划路线,不必担心堵车迟到,就像在自家客厅喊一嗓子那么自然。湛江的夏天漫长,午后叁四点的阳光把榕树叶照得透亮,这时收到“在教室吗?下楼买冰棍”的消息,穿着拖鞋就跑出去了。冰柜冒出的冷气糊在镜片上,我们站在小卖部门口啃着绿豆冰,看摩托车载着海鲜筐从眼前呼啸而过。

百米内的烟火气

学校后门那条巷子永远热闹。肠粉店阿姨记得每个人喜欢的酱料比例,牛杂摊大叔总会多给两串萝卜。有回下雨没带伞,躲在凉茶铺屋檐下发消息,叁分钟后就看见室友举着伞蹚水跑来,裤脚都湿了半截。这些细碎画面拼凑起来,比毕业照更让人怀念。

现在很多同学都离开了湛江,但微信群名还留着“百米突击队”。去年回母校,发现糖水店桌椅换新了,墙上却还贴着我们当年留下的便利贴。蓝墨水晕开的字迹还能辨认:“下周考试,明早七点图书馆占座。”老板说常有大孩子带着对象回来,指着某张桌子说以前在这里通宵复习过。

其实最让人留恋的,不是某个具体地点,而是那种触手可及的温度。忘记带课本时能随时掉头回去取,晚自习饿了下楼就能买到热乎乎的鸡蛋饼,这种便利滋养着少年时代最真实的相处。现在隔着屏幕聊天总要斟酌表情符号,而当年在百米范围内,连吵架都是面对面的——憋着气在操场走两圈,回头还能在食堂碰见,顺势就坐同一张桌子了。

巷口修鞋的老伯总说我们像一群麻雀,从早到晚叽叽喳喳的。确实,百米距离刚好够保持恰当的自由,又不会失去彼此的踪迹。记得有次帮室友庆生,二十多人挤在八平米的奶茶店里,店主把卷帘门拉下一半,我们蹲在地上分蛋糕,奶油沾到校服外套上,香精味叁天都没散干净。

最近听说学校要扩建,后街那排老店可能都要拆了。群里突然活跃起来,约着下个月回去看看。虽然都知道重建后会有更漂亮的商铺,但还是想再吃一次巷尾婆婆做的虾饼,坐在花坛边分着喝同一杯甘蔗汁。那些在百米半径里重复过无数次的日常,原来早已长成了青春的骨架。

海风还像当年那样吹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下课铃响后,是否还有少年们百米相约的默契。或许某个黄昏,又会有人站在宿舍楼下喊那一嗓子:“喂!去不去看渔船回港?”而回答会从不同窗口传来,像潮水般连绵不绝。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