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学生品茶喝茶上课,校园茶韵与学生课堂时光
窗外飘着细雨,教室里却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坐在倒数第二排的李明悄悄拧开保温杯,白毫银针的清甜气息瞬间钻进鼻腔。这已经是他这学期养成的习惯——带着自己泡的茶来上课。
说来也怪,自从开始喝茶,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好像变得容易消化了。上周叁的经济学课上,老师讲到市场供需关系,他小口啜着杯中的正山小种,忽然就把课本上的理论和家门口茶叶店的价格波动联系起来了。
茶香里的青春时光
其实在北海大学,像李明这样把茶带进课堂的学生还真不少。教学楼每层都设有饮水机,课间总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围着接热水泡茶。大二的王媛说,她最初是为了提神,后来却慢慢爱上了这个过程。“等待茶叶慢慢舒展的过程,特别能让人静下心来。”
这种校园茶韵正在悄然改变着学生们的课堂体验。以前课间刷手机的人,现在会互相品评各自带的茶叶。龙井的豆香、铁观音的兰花香、普洱的醇厚……不同专业的同学因为茶聚在一起,聊的却不只是茶。文学系的同学会从陆羽的《茶经》谈到现代文学,农学院的同学则热衷于讨论茶叶的种植技术。
有趣的是,不少老师也默许了学生在课堂上喝茶。教古代文学的张教授甚至会在讲解苏轼诗词时,突然问学生:“你们觉得东坡先生此时最想喝什么茶?”这个问题往往能引发热烈的讨论。
茶杯中的思考空间
当然,也有人质疑学生品茶喝茶上课会不会影响专注力。但英语系的赵琳用亲身经历反驳了这种说法。“以前上课容易走神,现在每次打开杯盖,茶香飘出来的时候,反而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她说这就像个心理暗示,提醒自己该集中注意力了。
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泡茶需要等待合适的水温,喝茶需要细细品味——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恰好平衡了快节奏的大学生活。计算机系的刘伟发现,自从开始品茶,他调试程序时变得更有耐心了。“就像泡茶不能急一样,找产耻驳也得慢慢来。”
校园里甚至还兴起了“茶友圈”。这些学生不定期举办茶会,有时在宿舍楼的公共区域,有时干脆在校园的草坪上。他们不仅交流茶叶知识,还会讨论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哲学系的同学在品茶时探讨茶道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商学院的学子则研究茶产业的商业模式。
这种将品茶融入学习生活的现象,似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它既保留了传统茶道的雅致,又融入了年轻学子的现代气息。在北海大学的校园里,茶香与书香交织,构成了学生课堂时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夜幕降临,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李明收拾好书本,把空了的保温杯放回书包。明天要交的论文还差个结尾,他打算回去边喝茶边完成。走出教学楼时,他忽然想到,或许很多年后,回忆起大学生活,最先想起的就是这萦绕在课堂里的淡淡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