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那里有站小巷,亳州哪有站小巷

发布时间:2025-11-02 03:46:45 来源:原创内容

老街拐角处的记忆

那天路过亳州老城区,听见两个拎着菜篮子的阿姨在路口闲聊。一个说:“我家那口子非说亳州那里有站小巷藏着家老剃头铺子,手艺特好,就是绕了半天没找着。”另一个笑着摆手:“你说的是不是老刘家?早搬啦!现在这亳州哪有站小巷可不好认,新修的水泥路把好些老巷口都连一块儿了。”

这话让我停下脚步。站小巷——多有意思的名字,听着就像有个穿制服的人永远立在巷口。其实这名字来得朴实,早年这儿真有个老式公交站牌,蓝色铁皮都锈出花纹了。后来站牌拆了,名字却像糖渍般渗进青石板缝里,街坊们还是管这片叫站小巷。如今地图上查不到这名,可你要在茶摊问句“站小巷咋走”,准有老人家把蒲扇往东指:“看见那棵歪脖子槐树没?拐过去就是。”

要说这巷子现在确实不好找。去年旧城改造,红砖墙刷成了灰白色,有些院门换了防盗铁门。但仔细看,墙角青苔还保持着暴雨时的水位线,木门槛中央被脚步磨出的凹陷像个月牙。李奶奶坐在自家门槛上剥毛豆,她说在这住了六十年:“从前巷子窄得挑担子的要侧身过,现在能并排走电动车了。就是可惜了老李家的剪纸铺子,去年孩子接他去郑州,铺面改成快递驿站了。”

往里走倒另有惊喜。原以为消失的磨刀匠还在,只是叁轮车上的磨石机接上了电瓶。他边磨菜刀边说:“亳州那里有站小巷的老主顾都微信叫我喽!”说着真掏出手机,屏裂了道纹的屏幕上,置顶的“站小巷邻里群”正蹦出消息。铁匠铺变成网红手冲咖啡馆这事挺妙,但老板特意保留着旧门板,深褐色木头上还能辨认出“王记铁铺”的刻痕。穿汉服的姑娘们坐在八仙桌前拍短视频,背景里老师傅打铁的旧照片就挂在虹吸壶旁边。

最让我触动的是巷子深处的场景。几个孩子正用粉笔在水泥地上画格子跳房子,位置恰好是当年老站牌的基座。他们奶奶站在石榴树下喊回家吃饭,那棵石榴树是从前供销社大院遗存的唯一物件。这时有个骑共享单车的年轻人停车问路,说要找站小巷34号。卖绿豆汤的大爷探头说:“34号?不就是老裁缝家嘛,现在开绣坊了,你往第叁个月亮门洞进去。”

月亮门洞——这是老住户才懂的方位词。站小巷的院落没有规整门牌,大家用“电线杆下有石狮子的”“瓦当缺个角的”来定位。绣坊主人是返乡的大学毕业生,她把奶奶的绣花样子扫描做成帆布包,墙上还挂着1987年的站小巷手绘地图。她说总有游客举着手机来问亳州哪有站小巷,她就指地图上某个点:“你们站的这里,就是站小巷。”

暮色渐浓时,晚风把中药铺的当归味揉进烧烤摊的孜然香里。修鞋摊的收音机在放《天仙配》,隔壁甜品店的蓝牙音箱飘出流行歌,两种旋律在巷子上空奇怪地和谐。我突然理解站小巷像什么了——它像老太太的百宝匣,看起来旧了,但打开一层还有一层,新的手机链和老顶针箍挨着,支付宝收款码贴在搪瓷脸盆上。问路的人总想找某个确定的坐标,可这巷子早把年月熬成了藕粉糊,每勺舀起来都是半透明的风景。

离开时又经过那棵歪脖子槐树,树下新装了太阳能路灯。暖光刚好照亮树身上某个模糊的刻痕,凑近看,是几十年前哪个调皮孩子刻的“站小”二字。此刻路灯下几个影子拉得长长的,是刚下班的人们拎着菜穿巷而过,钥匙串叮当响着,惊起了瓦檐上的麻雀。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