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品茶上课群辩辩,邛崃茶艺学习交流群辩辩
最近有茶友在问,想找找邛崃本地的茶友圈子,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倒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一个群,名字就叫“邛崃品茶上课群辩辩”。说起来,这类群组现在还真不少,另一个类似的“邛崃茶艺学习交流群辩辩”也挺活跃的。
其实啊,刚开始接触茶的时候,我也觉得一个人琢磨挺没劲的。书上说的那些“兰花香”、“岩韵”,自己对着杯子半天也喝不明白。后来也是经人介绍,才加入了本地的茶友群。进去一看,嘿,还真是个新天地。
群里都在聊点啥
刚进群那会儿,我就像个好奇宝宝,看啥都新鲜。早上有人发问:“昨天买的蒙顶甘露,怎么泡出来有点涩?”没过几分钟,就好几位茶友出主意了——有的说水温太高了,得降到80度;有的分享了自己的冲泡手法,还拍了小视频。这种实打实的经验分享,比看十本茶书都管用。
周末的时候,群里偶尔会组织个小茶会。我记得第一次参加,带了自己觉得不错的茶叶去,结果一位老茶客轻轻点了一句:“这茶闻着香,但入口薄了点。”就这一句话,让我突然开了窍,开始懂得去体会茶汤的“厚度”和“韵味”。这种面对面的交流,隔着屏幕是体会不到的。
说到这个邛崃品茶上课群辩辩,我印象最深的是群里经常分享的本地茶知识。比如咱们邛崃的茶园多在海拔800米以上,雾气缭绕,这种环境长出来的茶叶格外鲜爽。还有啊,群里老师傅会教怎么辨别邛崃不同山头的茶叶特点,这些都是在别处听不到的干货。
从看热闹到懂门道
在群里待久了,慢慢就从“看热闹”变成了“懂门道”。以前去买茶,老板说啥是啥,现在至少能品出个一二叁来。上次去茶叶市场,店家拿出一款茶说是明前特级,我看了看干茶,又品了品汤色,心里就有数了——叶形不对,应该是雨前茶。店家一听,立刻换了态度,老老实实拿出了真东西。
说起来,茶这东西真是学无止境。光是咱们四川的茶叶就够研究好一阵子了——竹叶青的鲜爽、蒙顶黄芽的醇和、邛崃黑茶的陈香,各有各的妙处。在茶艺学习交流群里,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有时候是辨别技巧,有时候是冲泡方法,有时候就是听老茶客讲讲茶背后的故事。
最近群里在讨论怎么存茶,这个话题特别实用。有位茶友说,他用陶罐存的黑茶,结果受潮发霉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得出结论:存茶不光要看容器,还得注意环境湿度,咱们邛崃这边湿度大,尤其要注意防潮。你看,这种实实在在的经验,花钱都买不到。
喝茶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一个杯子一把茶叶;说复杂也复杂,里面学问大着呢。不过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一起进步。如果你也对茶感兴趣,不妨也找找身边的茶友,或者加入像邛崃茶艺学习交流群辩辩这样的本地圈子,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