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固原少男少女共度时光
固原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
清晨六点半的固原,雾气还没完全散开。文化西路的早餐摊子冒着热气,几个穿着校服的男生女生正凑在一起背英语单词。穿蓝色冲锋衣的男生把豆浆吸管咬得扁扁的,突然指着练习册笑起来:"你这道题怎么差差这么多?"扎马尾的女生抢过本子看了看,自己也乐了:"哎呀,昨晚太困了,小数点看串行了。"
这种"差差"的时刻,在固原的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有时候是男生女生一起讨论数学题,发现解题思路差了半个章节;有时候是体育课上打排球,配合总差那么零点几秒。但就是这些微妙的差距,让少男少女的相处变得特别有意思——你追我赶之间,青春就像六盘山上的云朵,飘忽不定又充满可能。
记得去年校运会前,我们班要排个集体舞。男生们手脚硬得像晾衣杆,女生们急得直跺脚。班长李伟突然提议:"要不咱们把动作改简单点?反正能凑合就行。"文艺委员陈雨却摇头:"差差怎么了?多练几次不就赶上了?"后来那半个月,每天放学后的操场都回荡着我们的脚步声。男生们满头大汗地数拍子,女生们耐着性子示范动作。到比赛那天,虽然还是比隔壁班差了0.3分,但谢幕时叁十个人手拉手鞠躬的瞬间,我听见观众席有人小声说:"这班孩子,真把差差跳成了默契。"
固原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去年初雪那天,物理课代表在黑板上画电路图,画到第叁遍还是差个接线头。坐在后排的杨帆突然站起来:"让我试试吧?"他搓搓冻红的手,接过粉笔重新画了一遍。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当他落下最后一笔时,不知道谁带头鼓起了掌——那个总在及格线徘徊的男生,第一次解出了全班都卡住的难题。后来他告诉我,那半个月他每天都去找学习委员补课,两个人在空教室算题算到天黑。"原来不是脑子差差,是以前没找对方法。"他说话时眼镜片上还沾着雪化后的水珠。
现在走在固原的街道上,偶尔会遇见放学的学生群。男生女生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讨论着今天谁的值日忘了做,谁的作文被当成范文,谁投叁分球又差了半圈。这些看似平常的"差差",其实都在悄悄改变着彼此。就像须弥山石窟里的佛像,经过千百年的打磨,连斑驳的痕迹都成了独特的印记。
或许很多年后,当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奔波,还会想起固原教室里那些温暖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在课桌上,前排女生转头借涂改液,后排男生传来写满解题步骤的纸条。那些曾经让我们焦头烂额的"差差",最后都变成了青春相册里最特别的页码——不是完美的对称,却是独一无二的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