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约茶上课,海城品茶学习交流
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有人在发“海城约茶上课”的动态,刚开始还挺纳闷,喝茶不就是端起杯子的事儿吗,怎么还专门搞起课堂了?直到上周被闺蜜拉着参加了一次,才发现这和平常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组织者把场地安排在老城区一个改造过的四合院里,青砖灰瓦配着竹帘,一进门就闻见淡淡的檀香。负责讲课的林老师是本地茶文化协会的,穿件棉麻衬衫,说话温温软软的。她没急着泡茶,反而先让我们摸摸不同材质的茶具,感受紫砂的润、瓷器的滑、玻璃的透。“咱们海城品茶学习交流,重点不在喝,而在怎么喝明白。”她说着把茶叶摊在茶荷里递过来,“先看形,再闻香,最后才轮到味蕾当家。”
原来茶桌上有这么多门道
林老师演示绿茶冲泡时,突然停下来问:“你们是不是都觉得85度水温是万能公式?”见我们点头,她笑着往玻璃杯里注水,“其实每款茶都有脾气,像这款明前龙井,用75度水慢慢浸,才不容易把它烫坏了。”水线顺着杯壁滑下去,茶叶一根根立起来转圈,确实比我自己胡乱泡的好看太多。旁边的大姐忍不住感叹:“喝了半辈子茶,今天才算摸到门槛。”
现场有位常去云南出差的小哥,说起在茶山见闻时眼睛发亮。他模仿茶农烤茶的动作特别生动,双手虚拢着比划:“鲜叶在锅里哗啦啦响,带着青草香的热气扑到脸上,那个瞬间突然就懂了什么叫‘活着的茶叶’。”大家围着问他哪些寨子的普洱值得存,他掏出手机翻照片,气氛顿时热闹得像老茶友聚会。
让我意外的是00后的表妹也来了,这丫头平时只喝奶茶的。她后来悄悄跟我说,原来觉得茶是长辈的饮品,今天试了蜜兰香单丛,那种花果香在舌尖层层化开的感觉,比奶茶店糖水有意思多了。现在她宿舍里都备着简易茶具,还带动室友们搞起“周末茶话会”。
第叁次参加活动时遇到件趣事。新来的张阿姨生怕记不住步骤,特意带了小本子边听边画。轮到自己操作时手忙脚乱,紫砂壶盖差点滑落,被对面眼疾手快的茶友稳稳接住。林老师宽慰她:“器具磕碰难免的,您看这把壶身上的裂纹,反而是上次茶会留下的特别记忆。”说着指给我们看壶腹的金缮痕迹,在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最近发现这类活动在年轻人里特别受欢迎。可能是生活节奏太快了,需要找个由头慢下来。约茶不像普通饭局总要找话题,就算安静坐着也不尴尬。盯着茶汤从壶嘴流出的弧度,听着盖碗碰撞的清脆声响,心里那些杂七杂八的念头不知不觉就沉淀了。
现在周末要是收到“海城约茶上课”的通知,我都会留出时间。倒不全为了学茶艺,更像找到个能安心歇脚的驿站。每次掀开茶帘,永远不知道今天会遇见哪座山的春味,会听到谁带来的故事。这种带着茶香的人际交往,比社交软件上的点赞真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