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周边200元的情缘故事
那天下着小雨,我撑着伞走在潜江的老街上。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两旁的梧桐叶子沙沙作响。街角有家旧书店,门口的木牌上写着“清仓特价”,我推门走了进去。
书店老板是个六十来岁的大爷,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店里弥漫着纸张和墨水特有的味道,书架上的书大多泛黄,却排列得整整齐齐。我在最里边的书架底层发现了一本红色封皮的日记本,封面上印着“1987”的字样。
日记里的往事
翻开日记本,第一页就写着:“今天在潜江边遇见了他,他说要用200块钱给我买一辈子的糖葫芦。”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这该是怎样的一段潜江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呢?
日记的主人叫小梅,是个十八岁的纺织厂女工。1987年的夏天,她在潜江边的渡轮上认识了跑运输的年轻人阿强。阿强家里穷,全部的积蓄就是兜里的两百块钱。可就是这样,他还是想着要用这钱给小梅一个承诺。
“他说要带我去武汉看长江大桥,”小梅在日记里写道,“我说不用了,两百块够我们吃多少碗热干面啊。他笑了,说那就留着,等我们老了还能拿出来说道说道。”
我靠在书架上,一页页地翻看着。这哪里是日记,分明是一个时代的爱情标本。那时候的感情多纯粹啊,两百块钱在他们眼里不是钱,是全部的心意。
现实中的偶遇
正看得入神,书店的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说要找些旧杂志。她和老板聊天的当口,我听见她说:“我爸妈就是在潜江边上认识的,那时候我爸穷得叮当响,还说要拿全部家当两百块娶我妈呢。”
我心里一动,忍不住插话:“您父母是不是叫阿强和小梅?”
女人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我把日记本递给她,她翻了几页,眼睛就红了。“这是我妈的字,”她声音有些哽咽,“他们去年都走了,没想到还能看到这个。”
窗外雨还在下,我们坐在书店的旧沙发上聊了起来。她说父母真的把那两百块钱存了一辈子,去年她结婚时,父亲把已经发黄的两张百元大钞塞到她手里:“这是我和你妈爱情的见证,比什么都珍贵。”
临走时,她执意要把日记本买下来。书店大爷摆摆手:“拿去吧,这样的故事,不该用钱衡量。”
看着她撑伞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感情从来不需要太多物质堆砌。就像这段潜江附近200块钱的爱情,虽然简单,却比现在很多轰轰烈烈的恋爱都要长久。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爱情需要房子车子,可这对老夫妻用一辈子证明了,真心才是最珍贵的。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周边200元的情缘故事,看似不起眼,却能温暖人的一生。
雨停了,我走出书店。夕阳从云层里透出来,把整条老街染成了金色。或许在某个角落,新的故事正在发生,就像那本日记里写的那样:“他说两百块不多,但够我们开始新生活了。”是啊,爱情从来不在乎开始的时候有什么,而在乎两个人愿意一起走多远。
老街的灯火次第亮起,我慢慢走着,心里暖暖的。这样的潜江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它提醒着我们,感情的真谛从来不在价码,而在真心。